深耕细作 , 微观视角
举重若轻间做深、做透、做实中国早餐文化
画家郑板桥曾言:瓶中白水供先祀 , 窗外梅花当早餐 。 千百年来 , 我们对早餐情有独钟 , 《早餐中国》取材于与我们联系紧密的早餐 , 利用清晨这一固定的时间 , 成功将中国的普通大众与早餐文化紧密连接 , 赋予中国早餐文化以不同的人文内涵 。
从早餐吃什么的角度来看 , 《早餐中国》第四季从叙事视角出发 , 首先给予食物足够的色彩饱和度 , 如西双版纳糯米饭、开封四味菜、高邮阳春面、邵武脚掌糍、南京牛肉锅贴……从南到北 , 从东到西 , 30份各地特色风味 , 一地一食 , 一城一味 , 仅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一种嗅觉和味觉上的“通感”体验 。
比如蟹仔粉 , 北海最具特色的米粉之一 , 体现的是北海人对美食“原汁原味”的本真追求;在湖北监利喝早酒 , 就和广州人喝早茶、武汉人吃热干面一样稀松平常 , “大清早喝人参酒 , 啃牛膝盖配油条”也成了当地特有的市井生活写照;而沧州人的早餐通常都是从一碗羊肠汤开始 , 喜好这口的人 , 会起个大早 , 只为喝上第一锅鲜汤;在十三朝古都西安 , 藏着无数的宝藏美食 , 肉夹馍就是其中之一;糯米饭吃法形式多样 , 而在云南西双版纳 , 人们对糯米饭的爱更是刻到了骨子里......
从视听语言层面 , 节目镜头行云流水 , 自然、真切、朴素 , 对一道道美食的制作工艺采取近景拍摄的手法 , 对其配料和火候也灵活呈现 , 多面的镜头语言 , 不仅能让观众从视觉感官上欣赏到食物的鲜味可口 , 也能侧面感受到中国人对食物的用料考究和精益求精 , 进而揭示中国早餐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丰盈多彩 。
此外 , 节目中聚焦的早餐店也是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场所 , 其中既有匆忙赶路的“上班一族” , 一份早餐是生活的新开始;也有悠闲品早茶的“银发一族” , 早餐与风景构成惬意的生活节奏 , 更有凌晨劳作的早餐店主 , 在茶米油盐间日复一日守候一份事业 , 他们是最可爱的普通人 , 整日操劳但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热情 。 可以说 , 乡土风俗、人情百态、百感交集让《早餐中国》里的早餐吃出了人生的滋味 , 道不尽的是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 。
在平实、朴实、真实的故事里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早餐中国》第四季延续平实、朴实、真实的叙事手法 , 节目的拍摄并未取材繁华商业区 , 而是大多落脚于无名小店 。 但是 , 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 , 小店周围人流量较大 , 也就是观众所描述的“有烟火气” 。 全片以早餐为主要线索 , 将城市、历史、环境等纵深元素进一步串联 , 营造出大众生活空间的惬意和有序 。
此外 , “家庭”也是《早餐中国》中不可或缺的质朴元素 。 早餐店大多是夫妻店和家庭店 , 这些胼手胼足的家人们一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 一方面也会拥有小人物生活的艰辛 , 食物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简单的“果腹之物” , 更是他们向食客表达友好、为自己谋求幸福的重要媒介 , 而节目的很多细节体现出小人物之间丰富的情感张力 。
比如《早餐中国》第四季的故事依旧以早餐店老板为主角 , 但不再都是小确幸 , 更有粗砺不平的生活、遭遇困顿的人生、挣扎前行的人们 。 比如 , 这一季最后一期节目里 , 店里的“二把手”方方说 , 以前她想当兵 , 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如愿 , 不过她并不觉得遗憾或后悔 , 现在的生活也很好 , 毕竟已经做出选择了 , 就得往前看 。 而作为儿媳妇的方方与婆婆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照顾让“刘大姐格拉条”这家店和气满满 , 幸福多多 。
推荐阅读
- 五花肉|7元一个肉夹馍在家自己做,烧饼外酥里软,五花肉肥而不腻,好吃
- |欧美大厨爱不释手,老外每年都馋,肉夹馍居然靠原神输出海外
- 火锅|教你在家做樊家腊汁肉夹馍,肥肉不腻瘦肉不渣,外酥里嫩,做起来
- 山药|羊肉泡馍是咋来的?
- 肉夹馍|街头小吃肉夹馍,一道专属于小吃街的浪漫
- 肉夹馍|酸辣粉在家做太简单了,酸辣爽口,超美味,比买的还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