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岩肉桂

 

马头岩肉桂

文章插图
 
追踪"马肉"滋味, 细述山场 。
马头岩的范围, 东起大王峰, 南起天游峰, 西起三仰峰, 北起大红袍景区(九龍窠) 。 在上世纪70年代末, 由于肉桂的亩产量高, 政府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鼓励种植肉桂, 所以很多茶农砍去其它名丛而种上肉桂 。 马头岩区域内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 土层较厚却疏松, 通气性好, 有利于排水, 且岩谷陡崖,
 
马头岩肉桂

文章插图
 
岩岗上开阔, 夏季日照适中, 冬挡冷风, 谷底渗水细流, 周围植被较好, 形成独特的正岩茶必需的土力 。 独特的地貌造就了马头岩肉桂辛锐的桂皮香气和醇滑甘润的口感, 今天的“马肉”已经成为武夷肉桂的三支重要的代表之一 。
在与当地资深茶师交流我们获知:武夷山的山场太多, 很少有人在同一山场里再去细分某一个区域, 但马头岩因为阔广, 大致要分成三花峰、桃树窠、猫耳石、云峰几个为主的小区域 。
 
马头岩肉桂

文章插图
 
它们之间有地理共性的同时, 也有由于位置、土壤的差异性而各具特色, 比如大王峰背后的桃树窠以风化石为主, 土层较浅, 植被多;云峰的土壤则属半风化岩, 土层较深, 植被少;横窠位于三仰峰脚下, 界于两坑两涧之间, 有涧水流经, 植被和物种丰富 。 横窠的肉桂大多种植于八十年代, 呈现出较独特的老树品质;三花峰的土壤是沙粒状的风化岩, 猫耳石则是半风化岩半黄壤土 。
 
马头岩肉桂

文章插图
 
除却上述的这些地理因素, 做茶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山场的位置 。 产于沟涧里的茶由于日照时间短, 茶青水分充足, 叶片的蜡质丰富, 相对来说比较难做, 摇青时出香较慢, 走水一定要做透, 行话叫“下手要重”, 否则成品茶很容易半生半熟, 三花峰和小天游就属于这一类型 。 而半坡和岩岗上的茶由于日照时间长, 腐蚀质少, 蜡质较薄, 比较好做, 容易出花果香, 比如桃树窠、云峰、猫耳石 。 一个好的茶师不仅要精通做茶的每个环节, 还要具备相当的经验, 根据茶青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工艺手法, 才能做出好茶 。 如果还要细分下去, 种在阔叶林、松木林、樟树林、毛竹林、桔林等不同植被附近的茶树, 也会因土壤影响到茶树根茎, 表现出不同的品质 。 一般来说, 毛竹林会影响茶叶的芳香物质, 茶青炖火不能太重, 否则会失去茶汤清晰平和的品质;阔叶林会在茶树根部影响茶叶内质, 茶青则可以文火慢炖, 茶汤内质丰富, 口感芳香酽郁 。 …出处「茶道」杂志
“马肉”荟萃
肉桂, 作为香气浓锐、滋味醇厚且具有明显品种特征的武夷岩茶, 一直受到广大茶友的追捧, 而素有“香气易成, 滋味难求”之说的马头岩肉桂则因其细微而独到的地域风味, 在岩茶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评价 。 为保有马头岩肉桂的滋味特质, 制茶者可谓煞费苦心, 既要完好地保留它最具代表的桂皮香, 又要让这股香气完美地融入茶汤里, 就要求制作者在走水、炭火烘焙时细心观察, 仔细品尝比较, 找出其最佳的融合点和高扬的临界点 。
此番走访寻茶, 我也淘到了几款同属马头岩地区但地理位置不同的肉桂, 邀请资深专家和岩茶发烧友进行专业审评, 希望能从更细微的方面体会“马肉”的独特韵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