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中国最能吃辣的4个省份,哪个最卷?( 三 )




不过 , 与“嗦虾”不同的是 , “嗦粉”过程中食客的主动权更大 。 一碗清亮淡香的米粉交由食客 , 剩下的物事 , 全都是食客在小料台完成的 。 剁椒、辣椒油、以辣椒为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摆放在人们面前 , 丰俭由人 。 一大清早 , “嗦”上一碗粉 , 出点热汗 , 生活好像更有盼头了 。


△2022年10月15日 , 北京 , 辣椒冰淇淋 。 /图源郭凯威




川渝|一麻一辣 , 便是江湖


在辣椒入蜀之前 , 麻味曾经占据了大多数川渝人的餐桌 。 早在晋代 , 《华阳国志》中就对蜀人“尚滋味 , 好辛香”的生活习惯有所记录 。 那时 , 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内都种植花椒 。 据记载 , 明代时 , 政府光是从四川一省采办的花椒材料就有4000公斤之多 。


但没过多久 , 辣椒这个“不速之客”便“攻占”了各大饭馆酒肆 。 清代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写道:“惟川人食椒 , 须择其极辣者 , 且每饭每菜 , 非辣不可 。 ”但辣椒也并没有完全取代花椒原有的地位 。 川渝地区的庖厨让二者在同一锅内各取所长 , 从而锻造出川菜的精髓——麻辣 。


△“人间烟火气 , 最抚凡人心 。 ”/图源pexels




川菜的传统菜肴里 , 麻婆豆腐是对麻辣传统的绝佳体现 。 相传 , 这一菜品始创于清同治元年 。 发明者是成都万福桥边的一家小馆子的老板娘 , 人称“陈麻婆” 。 麻婆豆腐的制法并不算难 , 但想掌控麻与辣的平衡 , 却需要高超的烹调技巧 。


首先 , 锅内放入食用油 , 等微微冒出油烟 , 放入一大把辣椒末 。 待其香气飘出 , 下肉末和郫县豆瓣 , 煮至软烂后 , 再滑入嫩豆腐 。 之后 , 在大火的猛攻与热力的催逼下 , 再撒入一把花椒末 。 这道以辣开头、以麻收尾的川菜代表作 , 入口时 , 却能够让二者共同在舌尖“起舞” 。 品尝时 , 除了直呼过瘾外 , 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川渝人热烈的性情 。


△麻辣烤鱼 , 让人食欲大开 , 停不下来 。




以麻辣为基底的菜品不胜枚举 。 如果说麻婆豆腐还稍显精细 , 那诞生于重庆码头边的“江湖菜”则带着些野性 。 不论是麻辣火锅 , 还是水煮牛肉、毛血旺 , 每样菜品都或多或少彰显着本地人的真性情 。


他们对食材不挑不拣 , 越是价廉物美 , 越是讨人欢欣 。 但在他们的饮食谱系里 , 唯一讲究的 , 就是在下料时 , 要求多放些辣椒与麻椒 。 汪曾祺说:“人间烟火气 , 最抚凡人心 。 ”想必这群江湖儿女对此深有体悟 。 哪怕个人境遇再困顿、再不堪 , 有了麻与辣 , 也总能通过眼前的菜 , 洞见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


云贵|无辣不欢 , 酸甜皆是好伴侣


作为最早种植辣椒的地区之一 , 贵州人在食辣上必须得有发言权 。 尤其是在黔东南 , 哪怕只是吃上一顿家常便饭 , 辣椒也是不可或缺的 。 而在各类菜品里 , 酸味则是辣味的好伴侣 。


和最初食辣的原因相似 , 贵州人喜食酸 , 也是因为缺少调味盐 。 于是 , 野外的酸果 , 家里发酵的米酸、香酸 , 都成了提升味道的手段 。 而对酸味的依恋 , 从当地民谣中便可见一斑:“三天不吃酸 , 走路打孬蹿 。 ”


△云南街头特色美食 。 /图虫创意




以酸辣为主味的食物中 , 贵州凯里的酸汤鱼最负盛名 。 在当地 , 酸汤鱼有两种汤底——白汤与红汤 。 前者是酸米汤 , 而后者 , 原料则是遍布郊外的野生小西红柿——这种西红柿皮薄个小 , 本地人叫“毛辣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