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孔子复礼治国的意义所在 。在各诸侯国都欲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情况下,礼维持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变得日益隐晦,却绝不能认为礼已无用,可废弃之 。礼之根基在于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即使在乱世也如磐石一般存在,并建构基本的社会关系,所以礼仍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而且,一旦战乱世事之背景为大一统的国势所取代,则礼本身所具有的维系情感伦常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一览无余 。换言之,在政治局势基本稳定的状况之下,礼兴德固国的作用才会彰显出来 。
如萧先生所言,王室强盛,方“能执行礼乐征伐之大柄”,同时,礼本身也体现了在和平时期人们对伦常情感的需求和对建构稳定社会关系的渴望 。在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都制定和运用相应的礼,使礼的作用无处不显现 。自汉武帝起,儒家礼教兴起,其中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维护巩固了当时的大一统局面而尤受青睐,这与不能控制局势的发展,反而会使政权失去凝聚力的黄老之说相较,与完全背弃礼而薄恩寡仁的导致秦朝灭亡的法家思想相较,都更适应大一统社会的稳定发展 。
礼不仅是统治者统治百姓的工具,如以礼旌表孝子、列女和义士,培育忠君爱国的顺民,同时也束缚着统治者自身的言行 。统治者治国平天下,亦需修身齐家,其间则有“礼”的道德伦理规范,若他们违背了此规范,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统治身份的合法性 。孔子曾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所以孔子怒斥季氏“八佾舞于庭”的行为 。(《论语·八佾》)可见,礼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着社会秩序,保障人们“在其位,谋其政”,各尽其责 。所以孔子主张恢复和倡导“礼”,以此达到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谐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
“克己复礼”是儒家视域下社会生活的公共原则
春秋时期所论的“礼”有广狭二义 。狭义指礼之仪文形式,广义指一切典章制度 。在政治生活上,“无礼义,则上下乱 。”(《孟子·尽心下》);在日常生活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完备的周礼时时处处规范着人们的政治和日常言行 。孔子深刻地认识到了在那个时代周礼的不可缺失性和其所发挥的作用 。周礼根植于宗法制度,因此周礼规范和体现着亲尊疏远关系和尊卑等级制度,后二者的规范稳定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关系的稳定 。但无所不包的礼仅仅作为一种外在约束,虽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巩固已有的社会秩序,然若没有人类情感的参与,则将徒有虚表,流于形式 。或者说,一旦礼的履行变成例行公事或自动的,它就会被腐化或亵渎 。这样的礼则也不能称之为“礼”,而是“仪” 。《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女叔齐对晋侯的一段话:“是仪也,不可谓礼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指出了仪礼之分 。孔子进一步深化了礼的意义,重视“礼之本”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所以礼需与人类的道德情感“仁”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礼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是孔子对周礼的突破,此“仁”概念的提出乃是他的思想创见 。于是,作为外在符合或强制的服从的礼将内化为人的一种德行,成为自生自发,也成为了人自身修养的一条途径 。
推荐阅读
- 批量提取文本关键词,Lookup函数两步完成,还不会就真的out了
- 淘宝客服的工作怎么样?需要具备什么技能?
- 盆栽花卉冻焉了还能活吗?
- 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对儿茶酚的电催化还原
- SUMIF函数还有个比他更厉害的弟弟,你晓得不?
- 3.7女生节最靓丽还是这些女生节标语
- 建造一个游泳池需要多少钱
- 怎样判断花卉植物是否需要浇水呢?花卉浇水法则分享
- lady gaga取消婚约是为何?营销方式还是炒作手段
- 天猫报名活动需要哪些条件?如何才能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