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房|最忆这味甜——十七房“老刘冻米糖”飘出乡村振兴甜蜜味道

清晨5时多,晨曦微露,镇海澥浦镇十七房村景区的“老刘冻米糖”店铺内早已热气腾腾,飘出阵阵米香和芝麻香。制作米花、熬制糖汁、翻炒搅拌……店主刘国文不断重复着这些工序,开始忙碌的一天。“昨天从早上5时一直忙到傍晚5时,为温州一家旅行社赶制了58箱冻米糖,今天要忙宁波一家酒店的订单。”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十七房|最忆这味甜——十七房“老刘冻米糖”飘出乡村振兴甜蜜味道
文章插图
在没有薯片、可乐“加持”的年代,冻米糖这口嘎嘣脆的零食,是许多宁波人甜蜜而温暖的惦念,一口下去,松脆香甜、唇齿生津。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冻米糖也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会这门传统制作技艺的人已不多。
刘国文今年66岁,是目前镇海少有的还在坚持手工制作冻米糖的手艺人。在十七房村高大的马头墙,古老的青石板路间,他用一间小铺子、一口大锅和一颗匠心,坚守着冻米糖制作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之路。
50多年的沉淀和坚守
“我和冻米糖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采访中,刘国文的思绪回到了走街串巷挑货郎担那个时代。
13岁时,刘国文就跟着有糕饼厂工作经历的父亲学做冻米糖。“腊月廿三祭灶要用冻米糖,春节前很多人家也会找人做冻米糖,给孩子当零食或招待客人。”这两个时间就是刘国文父子最忙碌的时候。当时,他们骑着自行车,带上切刀、模子、爆米机器等工具,从澥浦一路骑到慈溪,沿途为各村村民上门制作冻米糖。
“每到一个村,会待上三五天。村民提供大米,我们加工做冻米糖,每5公斤只收0.5元加工费。”刘国文说,当时最远去过舟山嵊泗的村子做冻米糖。虽然父子俩风餐露宿,十分辛苦,但一技傍身尚能养家糊口。
十七房|最忆这味甜——十七房“老刘冻米糖”飘出乡村振兴甜蜜味道
文章插图
随着父亲年纪变大,刘国文在而立之年“自立门户”,经营模式也从上门加工变为在家制作,定向供给周边的小店销售。
为做出口感更好的冻米糖,刘国文在传承父亲手艺的基础上,不断揣摩改进制作工艺,并对用料等进行改良。
“制作冻米糖有爆米花、熬糖汁、翻炒搅拌、模子压平、均匀切块等工序,很多工序看着很简单,但其实颇有讲究。”说到这门手艺,刘国文的神色变得格外认真,“我选用的是颗粒饱满的优质东北大米,爆米花时要精确掌握好时间,差几秒钟都不行。爆出来的米花要颗粒大小基本一致,颜色金黄,口感松脆。又比如熬糖汁,用的麦芽糖、白砂糖、大豆油要绿色健康,熬制时要学会看气泡掌握火候。糖汁火候不到,冻米糖会粘牙,且易受潮,不便存放;火候过了,米花就会脱落,无法粘合成型……”
在制作工艺上,刘国文无时无刻不注重“匠心”二字。他说,作为手艺人,关键就是一个“精”字,工艺可以改良,但传统手法不能丢,不能用简化流程、缩短时间来牺牲口感和品质。
冻米糖一年四季都能做,但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是销售旺季。“现在制作的冻米糖最好吃,因为原料用的是新鲜上市的大米、芝麻和花生。”刘国文告诉采访人员,现在每天的订单应接不暇。
从传统地方小吃变成全国网红美食
2009年,十七房村进行景区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随着古村落变成精品景区,刘国文也站到了乡村振兴的“风口”,在景区内开办了“老刘冻米糖”店铺。
此时,一个个新问题浮现在刘国文脑海中:如何让老手艺与新农村碰撞出火花?如何找到传统小吃与现代口味之间的接榫之处?为此,他除了不断提升冻米糖品质外,还在包装、销售等方面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