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每一道佳肴的主要食材都是爱

《北方厨房》貌似在如实记录半个世纪里一个北方家庭餐桌的变化,实际是在告诉读者,这个家庭是如何养成两代作家的。
吴玫
【 笛安|每一道佳肴的主要食材都是爱】比我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大概是通过笛安认识蒋韵的吧?看着笛安这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我们的感叹则是虎父无犬子。笛安的爸爸李锐,以《银城故事》和《张马丁的第八天》等作品享誉当代中国文学界,笛安的妈妈蒋韵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和《隐秘盛开》,曾读得我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总以为他们写我读会是我们之间永远的互动,哪曾想,转眼间蒋韵已近古稀之年。
生于1954年,由开封老城里那个“明朗和快乐,是小兽般的自由与欢腾”的小姑娘,到太原城里站在迎泽大街上看着“东山日出,西山落体,彩霞满天”的城市美景会伤心落泪的年轻妈妈,再到跟随女儿笛安定居在北京的外婆,一个甲子三座城,多么丰沛的人生!曾多少次用文字写过他人岁月流变的蒋韵,也该为自己写一本自传了。
可是,打哪儿写起呢?
我能想到的思路是,医生世家怎么会走出一位著名作家的?与李锐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濡以沫的浪漫故事是怎么绵延的?女儿笛安是怎么少年成名并成长为年轻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的?三个问号中的哪一个,不具备强烈的吸引力?
然而,蒋韵选择了更加妙不可言的叙述角度,家庭厨房,于是,就有了这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北方厨房》。
《收获》长篇小说特刊2021年春季卷首发了这部以家庭厨房的变迁为叙述线索的作家蒋韵成长史。春天,我初读《北方厨房》时就感慨万千,它让我想起了很多背景为家庭厨房、主角为知识分子的故事,其中之一是这样的:
姑娘出生于工人家庭,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4年,姑娘深深感到,相比物质生活,精神世界是否丰满更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自己的原生家庭已不可改变,姑娘暗下决心,要找一个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男人做丈夫。如愿以偿以后,一次次去丈夫的父母家与在一所大学当老师的公公婆婆欢度各种节日,每一次的家庭饭桌都让姑娘惊讶无比。囿于家庭经济条件,姑娘自己家的一日三餐未必顿顿都鸡鸭鱼肉,可是,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掌勺,他们都会认真烹调四季蔬果和一条肉一尾鱼,尽量激发出每一种食材的最佳味道。可公公婆婆家的餐桌上,总是各种匪夷所思。那年除夕,一家人在婆婆的热情招呼下围坐在餐桌旁后,喜气洋洋的婆婆端着汤锅过来了。姑娘赶忙起身去接那口汤锅。一眼之后,考虑到自己是坐享其成的,姑娘便怯懦地问:这是什么汤?她婆婆指着一盘白菜炒肉片笑盈盈地回答:“白菜容易出水,炒出许多水来,倒了多可惜呀,我就加了一点水,一看,又太清汤寡水了,”她一一点着桌上的几盘菜,接着说:“我就往里加了一点土豆丝,一点豆芽菜和一点焖豆角……”
讲故事的姑娘问我,是不是知识分子家庭都这么不讲究吃饭这件事?当时我支支吾吾地应付了过去。如果现在她再来问我这个问题,我一定把蒋韵的《北方厨房》推荐给她。
这是一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非虚构一词,决定了“我”讲述的,其实是蒋韵自己家的故事。以“奶奶主厨时期”“母亲主厨时期”和“我做主妇”贯穿起来的《北方厨房》,通过祖孙三代在家庭厨房里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一家人操持一日三餐的琐碎家事,展示了20世纪中叶开封孔家一年又一年家庭厨房的盛景,展示了孔家的一支、蒋韵的父母迁徙到太原后一个医生家庭餐桌上的日常饮食,展现了随女儿搬迁到北京后不擅烧煮的蒋韵在两位阿姨的协助下为一家人安排的“面包和牛奶”。三代家庭主妇主持的一个一脉相承的北方家庭厨房的更迭,暗扣的是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那可真是翻天覆地、惊心动魄、风驰电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