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科|这本植物志为何如此难产

■采访人员 胡珉琦
一篇植物分类学论文想要登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机会寥寥 。
2月初,《细胞》杂志旗下《创新》(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了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综述 。2月14日,细胞出版社又对该论文进行了推介 。
这是对这一学术研究项目重要价值的认可,但它无法掩盖目前该项目推进艰难的尴尬事实 。
独一无二的泛喜马拉雅
距离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第一次到喜马拉雅山地区已有近60年时间了 。对于一名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的科学家而言,这一次踏足就足以在他心中埋下一粒“种子”,静待它在学术研究之路上开花结果的那天 。
2010年,在洪德元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植物所)牵头启动了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 。这个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是独一无二的 。
该项目汇集了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瑞典、英国、美国等15个国家的116名植物分类学家,计划用20年时间了解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并提供第一个完整的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区系记录,预计50卷,共80册 。
之所以选择泛喜马拉雅地区,是因为这里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 。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强解释,大约6000万年前,断裂自冈瓦纳古陆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造就了泛喜马拉雅地区 。它地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交汇之地,植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
这一地区维管植物物种有近2万种,是欧洲维管植物物种数的2倍、北美洲的1.5倍;植物物种密度达到惊人的118(物种数/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的12倍、北美洲的15倍 。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类似的自然地理单元,泛喜马拉雅地区还有着全球最独特、最壮观的高山植物区系 。
“冰川消融加速和亚冰雪带植被扩张提示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泛喜马拉雅的植物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失去泛喜马拉雅任何一种植物之前,我们必须全面了解这里植物多样性的组成和现状 。”王强说道 。
“精准地保护、利用植物资源,要有精准的基础数据 。” 洪德元强调,“但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组成及现状的研究相当薄弱,没有一部完整的植物志书 。”
论文审稿人在评价这一研究项目时提到,“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项目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需要加快步伐,以满足全球层面的迫切保护需求”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也表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是新生代的重大地质活动,它不仅改变了东亚的地貌格局,也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不仅是对这一特殊地带的植物物种进行详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探讨地质环境演变与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的关系 。所以该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
做最高水准的植物志
项目期过半,到目前为止,研究团队已在泛喜马拉雅地区组织了15次大型综合植物考察、400余次中小型的植物专项考察,几乎调查了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所有地方(阿富汗东北部地区除外),收集了来自野外的15万份标本,拍摄了20多万张泛喜马拉雅地区维管植物的照片 。该项目还资助约100名分类学家访问了亚洲、欧洲、美洲的植物标本馆,查看来自泛喜马拉雅地区的100多万份标本,它们大部分保存在国内外50多个重要的植物标本馆中 。
同时,正式出版了桔梗科、菊科、豆科、十字花科、爵床科、唇形科等植物类群的9卷(册)《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另有20册已完成初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