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深加工工艺的历史演变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 , 自发现野生茶树 , 从生煮羹饮 , 到饼茶、散茶 , 从绿茶到各种茶类 , 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 , 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 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 , 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 , 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
(一)晒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 , 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 , 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 , 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 。
唐朝以前 , 茶叶的加工比较简单 , 采来的鲜叶 , 晒干或烘干 , 然后收藏起来 , 这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 。
(二)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简单的条件下 , 散茶不便储藏和运输 , 于是将茶叶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饼 , 是乃晒青饼茶 , 其产生及流行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至初唐 。
(三)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
初步加工的晒青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 , 经反复实践 , 发明了蒸青制茶 。 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 , 制饼穿孔 , 贯串烘干 。 蒸青饼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 , 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 , 采之 。 蒸之 , 捣之 , 拍之 , 焙之 , 穿之 , 封之 , 茶之干矣 。 ”
(四)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饼茶的生产中 , 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 , 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 , 直接烘干的做法 , 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 , 保持茶的香味 。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 , 《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 , 曰片茶 , 曰散茶” , 片茶即饼茶 。 元代王桢《农书》 , 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 , 一甑微蒸 , 生熟得所 。 蒸已 , 用筐箔薄摊 , 乘湿揉之 , 入焙 , 匀布火 , 烘令干 , 勿使焦” 。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 茶叶品种繁多 。 普洱茶在与众多名茶在漫长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 名扬天下 , 正如清朝《新篆云南通志》中所言:“普洱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特殊位置 , 远非安徽、闽浙可比 。 ”普洱茶的茶型是传统多样 , 茶种古老神秘 , 茶性是变化丰富的艺术茶品 , 有自古“京师尤重之” , 有贡茶、历史民族文化的厚重 , 是高文化社会的消费品和奢侈品 。 其“越陈越香”更成为能喝的古董 , 其收藏投资价值更不可限量 。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云南普洱茶精选云南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优质大叶种乔木茶青为原料 , 用精制巧妙的方法制成 , 按传统方法贮藏 , 具有天然质朴的风姿 , 茶的色泽与香氛交相辉映 。 茶马世家普洱茶与云南普洱一脉相承 , 是道地云南普洱茶的代表 , 以其优良的品质位居普洱茶品牌前列 , 被称为“普洱典范 , 国饮世家 , 云南名片 , 世界珍宝” , 是云南普洱茶的代表 , 肩负着发展普洱茶产业 , 振兴普洱茶文化的使命 , 立志为世人提供最优质的普洱茶 。
【茶叶深加工工艺的历史演变】梦回茶马古道 , 香恋茶马世家 。 让我们重温古道歌谣 , 感受茶马世家的普洱传奇:
五尺马道蜿蜒绕山冈 , 南北西东通内外友邦 , 穷山恶岭险象终难挡 , 蹄痕杵印马帮刻精魂 ,
古道沿途记取日月晖 , 陈香一路腹郁透马背 , 茶安藏胞定四壤蛮夷 , 民族文化融汇共茶兴 ,
明清茶马盛市莫敢忘 , 古道后人勤恳制茶忙 , 真纯普洱茶香溢百里 , 童叟无欺物美价且廉 ,
茶兴祖业缘布天下客 , 以茶会友君当惜饮啜 , 消食解腻清心涤凡尘 , 品茗论道茶马世家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