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茶文化

如果说汉代茶的传播主要还只显于荆楚或长江中游的话 , 那么 , 三国和两晋时 , 江南和浙江沿海的我国东部地区 , 茶叶的饮用和生产也逐渐传播开来了 。 先说三国的史实 。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皓每飨宴 , 无不竟日 。 坐席无能否 , 率以其升为限 。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 , 初见礼异时 , 常为裁减 , 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 ”孙皓是三国时吴国的末帝 , 接位前为乌程(今浙江湖州)侯 , 此内容当记述的是永安三年(260年)以后的事情 。 因为其接位之初 , 效法孙权一度曾把京城迁至武昌 , 以图抗衡和进攻中原 , 但第二年便迁回建业(今南京) , 并渐渐变成为骄纵残忍的一个暴君 。 韦曜原名韦昭(陈寿写《三国志》时避司马昭讳而改) , 字弘嗣 , 称阳(今江苏丹阳)人 , 博学渊文 , 皓命之为侍中 , 领国史;后因不肯按皓意为父写本纪被诛 。 上引“密赐茶荈以当酒”的故事 , 表明三国后期至少在江东吴国的统治阶级中间 , 已开始流行饮茶 。 因为孙皓“密赐” , 说明宫廷中已备有茶叶供用;二是韦昭能喝下多升茶水 , 说明他也已经有嗜茶习惯 , 要不然他当可要求密赐他汁水来当酒 。 这里尤值得一提的是 , 孙皓、韦昭都是地地道道的下江人 。 关于三国时吴下已遍饮茶的情况 , 我们还可从《秦子》这段记载来得到说明 。 称“顾彦先曰 , 有味如臛 , 饮而不醉;无味如茶 , 而酲焉 , 醉人何用也?!”“臛”指肉汤 , “酲”指醉后神志不清 。 茶也是“饮而不醉”的 。 我国史籍中常有“茶能醒酒”的记载 , 这里的“酲” , 或许是醒之误 。 所谓《秦子》 , 是孙吴时秦菁撰写的作品;顾彦先是顾荣的字 , 吴郡吴县人 , 仕吴为籄E门侍郎 , 太子辅义都尉 。 吴亡 , 又仕晋 , 历任尚书郎、太子中舍人等职 。 在晋惠帝时 , 因见皇族纷争 , 常常醉酒不肯问事 , 上面所说的“醉人何用也”?!很可能就是指这时的心境 。 这条史料 , 不但可以作为三国时江南饮茶的旁证 , 而且也有力说明 , 西晋的短暂统一 , 特别是南方士族和商人到北方去为官与经商 , 对中原地区的饮茶 , 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 但是 , 这不是说北方饮茶就是从晋开始的 。 事实上 , 我们从曹魏张揖著作中有关茶字的介绍 , 如《埤仓》荼作;《杂字》荈 , 茗之别名;《广雅》荆巴间采荼作饼 , 饮醒酒 , 令人不眠 。 这三部字书一部比一部不同 , 从这点上说 , 我们认为在三国时中原即存在个别或偶然的饮茶情况 , 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 不过 , 关于中原最早的可靠饮茶记载 , 竟还是先见于西晋左思《娇女诗》 。 左思字太冲 , 其国临淄(今淄博)人 , 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 《娇女诗》共56句 , 这里不妨将陆羽《茶经》节录的12句转抄如下:“吾家有娇女 , 皎皎其白皙 。 小字为其素 , 口齿自清历 。 有姐字惠芳 , 眉目灿如画 。 驰骛翔园林 , 果下皆生摘 。 贪华风雨中 , 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 , 吹嘘对鼎 。 ”陆羽不亏为文学大家 。 选辑上引几句 , 就将左思这首长诗准确、形象和生动地节缩了出来 。 其与茶有关的 , 只是“心为茶荈剧 , 吹嘘对鼎”二句 。 这二句 , 把左思二个娇女用嘴吹炉急等茶吃的情景 , 活画出来 。 或许有人会说 , 西晋尚茶的官员也不止左思 。 确实如此 , 如为左思《蜀都赋》提供“岷邛”情况的著作郎张载 , 以及《晋书》提及的以“茶果”待客或作宴的陆纳和桓温 , 就都是当时饮茶和嗜茶的代表人物 。 但这些人都到过南方 , 唯左思少年时期闲居临淄 , 后其妹左芬入宫移居京师 , 直到张方暴乱都邑时 , 才举家离开洛阳适冀州 , 并不久病死冀州 。 这就是说 , 左思住家一直没离开过北方 , 所以 , 娇女侍》中的茶事诗句 , 无疑是洛阳也是中原仕宦人家饮茶的最好铁证 。 【三国两晋茶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