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四要"之一——茶( 二 )
味 , 指茶叶冲泡后茶汤的滋味 。 茶叶与所含有味物质有关:多酚类化合物有苦涩味 , 氨基酸有鲜味 , 咖啡碱有苦味 , 糖类有甜味 , 果胶有厚味 。 按味型可分为浓厚、浓鲜、醇和、醇厚、平和、鲜甜、苦、涩、粗老味等 。 味型近似区分极难 , 全靠舌头的精细感觉 。 “味击睡魔乱 , 香搜睡思轻”(唐·齐己《尝茶》) , 说明“味”与“香”于茶品同等重要 。
说出茶之形、色、香、味凭感官的真功夫 , 要道出茶之产地就必须熟悉全国各主要茶区及产茶情况 , 特别是对当时的名茶更应了如指掌 , 否则算不上高手 。
中国茶道以中国文化为依托 , 中国名茶的形成也大多与民族文化相联系 。
中国是个小农社会 。 士、农、工、商 , 以农为本 。 中国的小农经济如汪洋大海 。 农民的最高追求是“三十亩地一头牛 , 老婆娃子热炕头” 。 要实现这一小康理想又寄希望于圣明天子和铁面清官 。 所以 , 农民历来是“反贪官不反皇帝” , 皇帝实在不中了就举旗造反 , 搞成功了便拥戴一个新皇帝 。 农民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 在他们眼中 , 天下最大号“名人”莫过于皇帝 。 茶叶选为贡茶便觉十分荣耀 , 史官堂而皇之载入史策 , 后辈人也不大去追想进贡之苦 , 反对此津津乐道 。 凡皇帝首肯的茶便是钦定“名茶” , 如贫儿中状元 , 转眼间身价百倍 。
就如龙井茶而言 , 明人认为此茶平平 , 袁宏道评价说:“……龙井头茶虽香 , 尚作草气 。 ”茶品逊于徽州松萝茶 。 但也该龙井走运 , 碰上乾隆下江南 , 在龙井村附近的狮子峰下胡公庙中歇脚 , 和尚端来一碗龙井茶 , 乾隆旅途劳顿本已渴茶 , 加之庙里环境优雅 , 品饮效果自然很佳 。 细一琢磨 , 茶名龙井 , 山名狮峰 , 庙前茶树有18棵 , 皆是吉兆 , 于是龙心大悦 , 当即金口吐玉言 , 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 。
上之所好 , 下必盛焉 。 关于龙井茶的诗文连篇累牍 , 龙井茶在市场走俏 , 茶农也不负国人厚望 , 努力改进种植与制作技术 , 使龙井茶名符其实 , 历数百年之努力 , 今之龙井非昔之龙井 , 称之为“状元茶”当之无愧 。
洞庭东山在太湖之滨 , 洞庭西山屹立于太湖一小岛上 , 与东山遥遥相对 , 相传是吴王夫差与西施的避暑胜地 , 乃“王气”之所在 , 山自然名闻遐迩 。 洞庭二山气候温和 , 冬暖夏凉 , 宜于种茶 , 《茶经》有载 , 但质地太差 , 评价不高 。 到宋代 , 经该地水月院和尚的努力产出“水月茶” , 总算创下了牌子 , 可算作地方名茶 , 顶多算个“举人”级别 。 后来发了迹 ,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 , 岁产野茶数株 , 土人称曰:“吓杀人香” 。 康熙己卯车驾幸太湖 , 抚臣宋荦购此茶以进 , 圣祖以其名不雅驯 , 题之曰“碧螺春” 。
自是地方有司 , 岁必采办进奉矣 。 此事发生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 。 抚臣宋荦是当时着名诗人 , 工书画 , 善品茗 。 “吓杀人香”产于东山碧螺峰 , 系茶农朱元正制作 , 每斤价值3两白银 。 康熙因茶产于碧螺峰 , 茶叶又卷曲似螺 , 便以“碧螺”名之 。 自此碧螺茶荣登金榜 , 列为“不可多得”的贡茶 。 文人发挥想像力 , 竟称此茶是美人酥胸烘焙而成 。 山舟学士梁同书写了一首《谢人惠碧螺春茶》诗云:此茶自昔知者稀 , 精气不关火焙足 。 蛾眉十五来摘时 , 一抹酥胸蒸绿豆 。 纤褂不惜春雨干 , 满盏真成乳花馥 。
推荐阅读
- 茶艺"四要"之二——水
- 茶艺"四要"之三——火
- 茶艺"四要"之四——器
- 在杨夫人的茶馆学习茶艺,英山云雾茶
- 铁观音的茶道艺术与评茶要点
- “熊猫茶”茶艺
- 西湖龙井茶的茶艺
- 铁观音的茶道艺术
- 闸北为世博会培养、储备茶艺表演人才
- 余庆小叶苦丁茶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