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寒衣节节的风俗是什么( 二 )


南宋时 , 民间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 , 并焚烧衣物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 , 都人出郊拜墓 , 用棉裘褚衣之类 。”至元代 , 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 。《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 , 都城自一日之后 , 时令谓之送寒衣节 。祭先上坟 , 为之扫黄叶 。”
明代北京 , 有专门售卖寒衣的纸店 。寒衣上印有文字、印章 , 写明亡者的籍贯姓氏字号 , 仿佛邮寄信件一般 。这一天晚上 , 家家准备齐全 , 出门祭奠 , 叫着亡者的名字将纸衣烧掉 。家有新丧的 , 要用白纸来做 。贫家无力购买 , 则自行制作 。有谚云:“十月一 , 送寒衣 。”寒衣有的在坟上焚烧 , 也有的在家中烧寄 。北方也称之为“烧包袱” 。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 , 纸肆裁纸五色 , 作男女衣 , 长尺有咫 , 曰寒衣 , 有疏印缄 , 识其姓字辈行 , 如寄书然 。家家修具夜奠 , 呼而焚之其门 , 曰送寒衣 。新丧 , 白纸为之 , 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送白衣者哭 , 女声十九 , 男声十一 。”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 , 如中元仪 。晚夕缄书冥楮 , 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 , 于门外奠而焚之 , 曰送寒衣 。
返回目录>>>
●寒衣节的风俗有哪些
山东淄博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日 , 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 , 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 , 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 。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 , 还用彩纸剪做衣帽 , 焚于墓前 , 有“十月一 , 上坟烧寒衣”之说 , 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 。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 , 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 , 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 , 添“御寒衣” 。
老北京人的习俗:过去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 , 送寒衣” 。这种风俗早在明代就有了 。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写的很详细 , 所谓“识其姓字辈行 , 如寄书然”等等 。意思是天气冷了 , 一家都穿新衣了 , 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 。每年到十月初一 , 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 , 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 , 某某人收 , 然后再焚化了 。十月初 , 送了寒衣之后 , 据说在清代 , 还要颁发历书 , 各处书局刻印出售 。旧时的北京 , 大小胡同中 , 常看到有人背一个布包 , 手中拿一叠子历书 , 一边走一边叫卖:“卖皇历 , 卖皇历 。”这也算是旧京的一景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