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该怎样交流?

1973 年, 人类第一次用上了鼠标: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推出了配备鼠标的 Alto 电脑 。 1984 年, Macintosh (后简称 Mac)也第一次将鼠标作为一种输入方式引入个人计算机 。
接下来的这三四十年的时间里, 鼠标和键盘几乎统治了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 即便是触摸板, 也算是鼠标的变种 。
之后, 我们又见到了触摸屏幕, 再之后, 随着个人电子设备的移动化, 传统的交互方式更是应时而变 。 实际上, 无论从纯技术还是商业角度看, 已经有了不少令人惊喜的、革命性的交互方式不断涌现 。
所谓交互, 简单来说包括输入方式和输出方式 。 新近出现的交互方式, 与其说是“输入输出”, 不如说是人与机器的“沟通” 。 目前来看, 这些新的交互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非穿戴式(手势、体感)、穿戴式(眼镜、头盔等)、人工智能(语音识别) 。 这三类交互, 共通的趋势是不断遵照人类身体最自然的交流形态 。
新兴交互:精确度是拦路虎?
手势、体感的感应方式, 依赖于外置设备 。 这一交互在游戏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比如 Kinect 。 另一个广受关注的体感设备是 Leap Motion, 它通过两个摄像头捕捉经红外线 LED 照亮的手部影像, 经三角测量算出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 。

人与机器该怎样交流?

文章插图

Leap Motion 的识别范围大致为设备顶部以上 25 毫米处至 600 毫米处, 识别空间基本上是个倒置的四棱锥体 。 理论上在这个空间中能够实现精度为 0.01 毫米, 目标是手指的动作识别, 延迟大概在 5-10 毫秒左右 。
穿戴式交互的典型代表是 Google Glass 和 Apple Watch, 这类可穿戴设备配备了诸多的传感器, 感应人的生物特征信息, 比如眼球的运动、心跳、呼吸、肌肉运动等等 。
Google Glass 也没有办法完全抛弃触控, 用户仍然需要触摸镜架上的触控板, 它距离“革命性”还差了点 。
上面所说的技术大多偏向“输入”, 而在输出方面, 虚拟现实头盔无疑是更具颠覆意义的 。 相比 Google Glass, 虚拟现实头盔提供了一种更具“沉浸式”的体验, 让人身临其境 。 这种交互就更加贴近人的自然状态, 但是它目前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 三星“剑走偏锋”, 联合 Oculus 推出一种配件属性的头盔Gear VR , 但是要有更精准的体验, 虚拟现实头盔仍然价格不菲 。
所以, 无论是穿戴式和非穿戴式, 新兴的交互方式的体验都取决于设备识别的精确度, 这也是开发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 但是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 精确度会越来越高, 最大的障碍, 也许是使用人群的接受程度, 如《交互技术:又一次革命的准备期》中所说:
手势、体感识别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响应人的自然的形体状态, 但问题也在于需要对输入进行定义及规范, 因此, 该路线产品在普及上的最大问题, 可以说是教育市场 。
人机交互的未来, 是情感交流?
上文所说, 人机交互的重要趋势是“响应人类最自然的交流状态”, 人工智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 让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得极致自然:情感交流 。
利用语音识别和算法处理, 人工智能让机器人更像人 。 技术层面来说, 智能机器人已经不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角色, 已经开始行业化 。 Siri 出世后, 在不断的优化中, 识别和响应越来越准确, 以至于有人对它产生了“感情依赖”, 也有了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自闭症男孩, 和 Siri 成为了“永远的好朋友”(B.F.F.), 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就像是人与人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