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作品《九章·怀沙》作品鉴赏 屈原的九章怀沙古诗赏析

屈原作品|《九章·怀沙》作品鉴赏 。
对此诗题“怀沙”,历代颇有歧见 。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以为是“怀抱沙石以自沉” 。汪瑗《楚辞集解》认为:“怀者,感也 。沙,指长沙 。”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持相同见解:“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指长沙),欲往而就死焉耳 。”从诗章本身内容情感和《史记》所载屈原身世经历看,“怀沙”指“怀抱沙石以自沉”的可信性应该更大些 。
诗篇首先刻画诗人南行时的心情 。“伤怀永哀兮”“郁结纡轸兮”两句极度表述忧郁、哀伤心理的诗句,一下子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表明诗人在初夏时节步向南方时,悲愤的情绪已达到了难以自抑的地步 。
客观环境对此时人物的心绪起了极好的衬托作用——“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唯此“杳杳”“无所见”、“静默”“无所闻”,才更显出“岑僻之境,昏瞀之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

屈原作品《九章·怀沙》作品鉴赏 屈原的九章怀沙古诗赏析

文章插图
如果诗人在临终前的心态仅仅只停留于这种悲哀的水准上,那么,无论诗篇本身还是诗人的形象,都难以令人产生共鸣和敬慕 。
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将笔墨仅仅诉诸于个人遭遇的不幸与感伤上,而是始终同理想抱负的实现与否相联系,希冀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最后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唤起国民、国君精神上的觉醒 。
因而,诗篇在直抒胸臆之后,笔锋自然转到了对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的叙述 。随之出现的是一系列的形象比喻 。
这些比喻集中到一点,都旨在表述作者的清白、忠诚却不能见容于时,由此激发起读者的同情、理解与感慨,从而充实了作品丰厚的内在蕴含力,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一系列感情的铺垫,故而作者发抒临终前的慨叹便有了厚实的基础与前提,诗篇正文末段的“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人们读来也便更觉悲慨而泫然了 。
屈原作品《九章·怀沙》作品鉴赏 屈原的九章怀沙古诗赏析

文章插图
最后部分的“乱辞”,可以说是诗人情感达到高潮的表露 。在前面历述现状、原因、心情等以后,诗人至此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它是全诗内容的总结与概括,也是诗人心声的集中倾诉 。
毫无疑问,在诗人看来,悲哀是悲哀,理想是理想,决不能因为自己行将死去而悲痛至放弃毕生追求的理想,唯有以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才是最完美、最圆满的结局,人虽会死去,而理想却永远不会消亡 。
故而诗人最后唱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屈原作品《九章·怀沙》作品鉴赏 屈原的九章怀沙古诗赏析

文章插图
此篇在语言上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似有别于《九章》其他篇(《橘颂》除外):全诗句子大都不长,显得简短有力,读上去颇有急促感 。
从首句“滔滔孟夏兮”到篇终“乱辞”,几乎大多是四言句(加“兮”字为五言),——这显然是诗人的精心设计 。
作为临终前的绝命词,诗篇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诗人的实际心境,或换言之,正因为面临自我选择的死亡,才会有气促情迫之感 。
【屈原作品《九章·怀沙》作品鉴赏 屈原的九章怀沙古诗赏析】而运用短促句,正是这种真切心境的实剖,既反映了此时此刻诗人的实际感受与心态,也在情感与表达形式上与诗的内涵浑然一体,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与匠心于此可见一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