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宋辽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后世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

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文章插图
否定者指责它是个屈辱的条约,在宋军占上风的情况下,委曲求全,跟辽国签订城下之盟,开赔款之先河,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
甚至有人认为,没有澶渊之盟就没有靖康之耻 。
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当时辽强宋弱 ,在当时情况下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举动 。
而且条约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 。
给宋辽两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加强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两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繁荣,值得赞扬 。
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文章插图
要想客观评价澶渊之盟,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是什么?
澶渊之盟内容是什么?
30万岁币对宋朝来说是什么概念,是否难以承受?
当时双方军队战斗力对比,谁占上风?
辽国是不是真心求和,签约之后有没有违约?
条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一千多年前,认真探寻答案 。
澶渊之盟——双方情报战的失误导致一场美丽误会澶渊之盟是在宋辽澶渊之战中签订的,此战是景德之役的组成部分,发生于1005年1月即景德元年,所以此战役叫景德之役 。
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文章插图
在此之前,双方已经进行了25年的较量,双方杀红了眼,两国最高元首宋朝皇帝宋真宗,辽国统治者萧后与辽圣宗都亲自出马,要决一死战 。
换言之,对双方来说是一场豪赌,是决定性战役,是国运之战 。
而澶州之战是收官之战,战争结局出乎意料,以和局结束,即澶渊之盟签订 。当时辽国投入的总兵力为25万左右,宋军有参战兵力约20万(宋真宗主力10万,王超的定州军10万) 。
辽国人多势众、士气高昂,战斗力爆棚;宋军虽然相对较弱,但他们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以逸待劳打的是防守战 。
根据攻坚战常识,辽国没有守军两倍兵力无法取胜 。
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 如何看待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

文章插图
所以说表面上看,澶渊之战双方是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取胜 。
但是双方都出现了一个 致命的变故,都认为自己处于危机之中,再打下去必然失败 。
宋朝方面的变故是,王超率领的10万定州兵畏敌如虎,拒不执行皇帝命令 。
这就等于宋军战斗力失去一半,被釜底抽薪 。
辽国方面的意外是,在澶州之战中,距离城池几百米之外指挥战斗的辽军主将萧挞凛阵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