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 茶饮料火 新国标将出台

茶饮料的新国家标准出台在即, 企业面临准入门槛 。

烈日炎炎, 解渴的茶饮料日益成为人们消暑的首选饮品 。 茶饮料自推出便广受消费者欢迎, 而近来随着更多厂商加入茶饮料市场的争夺, 随着各类打着新功能、新口味旗号的茶饮料面世, 一场不见硝烟的茶饮料大战正悄悄蔓延 。

茶饮料国家标准的箭在弦上, 也为这场商战添了一把火 。 据悉, 茶饮料国家标准内部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 若业内征求意见顺利, 新国标有望今年底出台 。 这对企业来说, 是一道准入门槛 。

茶饮料风靡

相比其他碳酸类或酒精类饮料, 茶饮料健康、解渴、口感好等特点为它赢得了消费者更多的青睐 。

走访附近的便利店或者超市, 货架上满是各种茶饮料:绿茶、红茶、生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大麦茶、奶茶、凉茶……种类之繁多就可以看出茶饮料有多热销 。 营业员说, 超市内的茶饮料日销售量占饮料总销量的六七成, 其中绝大多数购买者是年轻人 。 上海饮料行业协会去年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 茶饮料的热卖不是个别现象, 调查显示茶饮料已成为饮用水之外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饮料, 大大超过碳酸或含乳饮料 。 另一份资料则更清晰地描绘出茶饮料的“成长”之路:从1997年的年产不足10万吨, 到如今的近200万吨, 9年增长了19倍, 在国内饮料市场的份额已增至近四分之一 。 目前, 国内生产茶饮料的大中型企业有数十家, 市场上常见的茶饮料品种有上百种 。

很多消费者坦言, 对于健康的关注是他们选择茶饮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 确实,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饮料的功能也从单纯的解渴发展到追求口感甚至保健, 茶饮料的推陈出新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消费观的变化 。 低糖/无糖饮料、营养素饮料等多样的选择也为茶饮料留住了更多顾客 。

除了在品种上、口味上下功夫外, 在广告上、包装上的心思也得到了消费者的正面反响 。 现代人更讲求时尚、讲求品位, 于是, 茶饮料厂商不惜重金邀请明星代言, 全方位投放广告, 新颖的包装常换常新, 组织各类促销活动, 这都让消费者们无法拒绝茶饮料的攻势, 消费习惯也在一天天巩固 。

茶饮料的风靡, 看似神速, 实非偶然 。 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如此, 茶饮料以年均增长约20%的速度发展 。 目前, 日本的茶饮料市场规模近70亿美元, 茶饮料在饮料市场占据了三成以上的份额 。 在韩国, 茶饮料的市场份额直逼碳酸和果汁饮料, 据饮料行业协会6月发布的信息, 2006年茶饮料销售额为1900亿韩元, 估计今年能达到2500亿韩元, 明年可能达到5000亿韩元 。 在欧美国家, 茶饮料也走进了更多家庭 。

茶概念质疑

“茶饮料的功能到底有多真?”“茶饮料是否含有茶成分?”随着即开型茶饮料的迅速蹿红, 各类质疑也纷至沓来 。

你推出冰绿茶, 我就卖冰爽茶, 茶无非几种, 关键看概念怎么玩 。 在行业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各商家不得不倾注全力来宣传自己商品的独特之处, 有的打的是“健康牌”, 有的则打“品种牌”, 有的甚至打出了“美容牌” 。 在一些厂商们看来, 不管号称的功能如何微乎其微, 但只要消费者买账, 就是成功的 。

其实, 茶饮料市场的鱼龙混杂最主要体现于茶概念的混淆 。 有关部门对茶饮料的抽查表明, 一些打着茶饮料名号的饮品实质上根本不含茶叶的健康成分——茶多酚, 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 。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 大部分茶饮料都只是含糊地标注含有绿茶或者红茶, 却没有明确标示具体成分, 而标注所含茶多酚含量的茶饮料更是凤毛麟角 。 某品牌最近推出的“菖菖茶”, 实质上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上的“茶”, 其包装上也明确标示是添加了金银花、菊花、荷叶、大麦等配料的谷物混合饮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