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镇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要说昭通的历史 , 我们就要从盐津说起 , 说盐津的历史 , 就要从豆沙镇的石门关说起 , 而要说石门关的历史 , 你就到豆沙镇走一趟 。 在那里 , 田地里刨红薯的女人、茶馆里沾满茶垢的板凳、斜靠门槛的白狗、店铺里摆放的老木牌、垫在水槽下长满青苔的石砖……镇里的每个细节都在说着什么 , 让我们兴奋 , 正如火炉边的女人听到马铃铛的声音从山那边传来一样……
当马帮从盐津老县城向西走20多公里处 , 巨大的山体像是被利剑劈成了两半 , 形成了两扇敞开的巨大石门 , 扼锁咽喉 , 马儿们每迈出一步的声音都显得沉闷 。 它们知道 , 前面的峭壁上有一条直直向上的石板路 , 道宽五尺 , 只要过了这 , 也必须过了那 , 它们才可算大功告成 。
“踢哒……踢哒……踢哒……”每一次提脚 , 夕阳就会从脚下光滑的石头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亮 , 抬眼看去 , 石阶成了山体上的波纹 。 还没多想 , 只听见头马的一声长嘶 , 它还是被已经踏穿的石板滑了一下 , 紧接着一声长嘶 , 马锅头用力地一牵缰绳 , 头马转过了五尺道的急弯 。 再往上 , 马帮走过了丝绸之路最壮观的关口——豆沙关 , “踢哒……踢哒”声就显得轻松了很多 。
豆沙关在关河峡谷 , 唐代称豆沙关为石门关 。 这是秦汉开凿的五尺道 , 在最险要处就是豆沙关 。 关楼锁住了古代的滇川要道 ,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过去 , 关口还有一座牌坊 , 刻着“滇南第一关” 。 站在关楼上脚下是滚滚而过的关河 。 虽然河边已修筑了现代化的公路 , 河面被炸毁的山石挤窄不少 , 但依然使人能感受到关口当年的雄姿 , 令人望而生畏 。
当我们一行来到马蹄窝密集的精彩之处时 , 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感慨:这哪是一匹两匹马的足印 , 这可是千万匹马无数次的踩踏 , 无数次的磨砺才形成的 , 我仿佛听到了马的长嘶 。
站在豆沙关关口 , 眼前的公路、铁路、河道水路、五尺道一并展现在眼前 , 五尺道、朱提江、昆水路、内昆路 , 四道汇聚豆沙关 , 道出云南千年史 。 贾平凹提笔写下了“古道雄关” 。 岁月总是那么无情 , 坚硬的石头尚且如此 , 何况人乎 。 想想 , 这条古道曾经累垮了多少马匹 , 熬死过多少客商 , 见证了昭通怎样的变迁 。
“包浆”凳子的前世今生
豆沙关是到昭通旅游必去的地方 , 而当我们用脚把五尺道光滑的石头抚摩一遍后 , 却意外地收获了一个缄默的古镇 , 一个与古道相依为命的豆沙镇 。
随着马铃铛的声响 , 我们在最后的夕阳中来到了山头的豆沙镇 , 镇里不宽的古道两边的木板房显得有些旧 , 这些房子大多是马店 , 是马锅头歇脚休整的地方 。
当青椒炒洋芋的香味从古镇一户人家的格子窗户里飘出来后 , 不知是饿了 , 还是……我们闯进了一户人家 。 “家里的其他人都去了镇政府会场 , 有的是去表演 , 有的是去看演出 , 我做好饭等他们回来 。 ”羞涩的大姐端着菜邀请我们和她一块吃饭 。 正是晚饭时分 , 为了迎接中国著名作家昭通行 , 豆沙镇里的人们准备了精彩的歌舞 , 老老少少都赶到了会场看演出 , 街道显得有些冷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