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煜和平 如日升月恒

博爱煜和平 如日升月恒
杨启玉, 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1934年7月15日, 杨启玉教授诞生于巍巍太行南麓杨庄的村 。
笔者在此之前和杨启玉老师素不相识, 而是通过“天下第一博爱石”的发掘人、著名书画艺术家、社会文化活动家史文宽先生介绍相识, 史文宽老师介绍:他和杨教授不仅是相距数里地的博爱同乡, 而且两人生日竟然既同月又同日 。 杨先生和史先生儿时虽不曾相识, 但同在一条源于太行山的沙石河中欣赏过大石块、玩耍过鹅卵石, 可以说都是摸着博爱石长大的, 对石头有着天生的喜爱情结, 以至于老当益壮, 益发走强 。
杨先生和史先生以石会友, 2015年5月, 郑州粤海酒店“天下第一博爱石”公展大厅相会 。 杨先生以“我信奉博爱石棋昌”、“我赞赏博爱煜和平”两首藏头诗作为见面礼 。 真是“老乡见老乡, 两眼皆放‘博爱’之光”啊!既一见如故, 又相见眼晚 。 两人竭诚交谈, 义气生辉, 很快商定, 在有生之年合智、合力, 为追求济世的“奉博爱石祺昌, 煜人类崛和平”新境界, 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为此, 史先生特意为杨先生挥毫书写了一幅闪耀神韵的“博爱石祺昌”行书横披相赠, 悬挂于杨先生的客厅, 永远见证两人老乡之情 。
杨先生说道:“泰山石敢当”流传至今, 深受人们的尊爱,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骄傲 。 严格意义上讲, 属于保守型的石文化思想体系 。 而史文宽先生创意的“博爱石祺昌”则不然, 她的文化内涵是开放的、开拓的、与时俱进的;她的“灵力”侧重于吉祥、兴旺、促进发展;她的着力趋向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目前, 她已经跃出千年石文化的盘整、厚积局面, 出现上升拐点, 且走势非常坚挺、明晰……
对此, 作为积极参与中华石文化的探索者、报道者, 本人顿开茅塞 。 联想到,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博爱煜和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爱心举办“天下第一博爱石”公展等公益活动, 中国日报网、中新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台湾网、凤凰网等数十家媒体争先恐后, 竞相对博爱石的济世要义进行新闻热报, 说明博爱石在众多“博物爱石”有识之士者的眼里独具魅力, 作为当今收藏界的“新贵”, 当之无愧 。 究其原因, 实乃这一新生事物发展之必然 。 正如史文宽先生预言:博爱石既然可以横空出世, 就可以与时俱进, 广激博能, 大发爱力, 为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石文化走向世界做出增精添神的壮行贡献 。
杨先生说, 史文宽先生善于抚石悟道, 摸石探理, 他指出:“泰山石敢当”与“博爱石祺昌”是珠联璧合、一雄一雌、比翼双飞的关系 。 从人间阴阳、好事成双的自然法则来看, 若世上的石头永远只有“泰山石敢当”, 没有与其相匹配的“博爱石祺昌”, 岂不是让前者太寂寞、太孤独了?!杨先生说这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中华石文化是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天地中的一个巨人, “泰山石敢当”与“博爱石祺昌”便是生就在这个巨人身上的双足、双手和双眼……啊!当我睁大两眼听到这里时, 仿佛看到了世界石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 竟然是一反千古江河, 正由泰山日出的东方, 浩浩荡荡向西, 不可遏制地奔腾前进 。
杨史二位博爱石友相见刚满一个月, 杨先生已经以一文、一诗、一词、一歌、一赋为“博爱石棋昌”代言 。 我从杨先生为“博爱石祺昌”的精妙代言中, 充分感受到,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石文化发展原来是紧密相连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石文化 。 继而, 杨先生让我参观他新近收藏并摆放在书架上的一些博爱石 。 同时有幸聆听了由他参与监制的《博爱煜和平》赞歌 。 这首又名为《24爱》的歌曲, 大气磅礴却不失婉约, 给人以爱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 \所以说, 石头对我们人类, 如同阳光、雨露、食粮, 功高盖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