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涩”,我该如何品读你?

 茶涩口是怎么造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茶不好,也有人说是因为泡茶时水温过高,或闷的时间过长,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让茶不涩 。
 

茶之“涩”,我该如何品读你?

文章插图
 
不苦不涩不是茶?
茶的苦涩从何而来?
茶的苦与涩是要分开说的,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苦涩总是相伴而生,但喝茶的经历中的确遇到过,或者茶汤香甜却有涩口或者茶汤苦但涩极轻的情况 。
事实上,茶的苦、涩的确是不同原因造成的 。 茶叶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 。 涩味物质主要是多酚类,鲜叶中的多酚类含量占干物质的30%左右 。
茶汤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络合物,此结合物呈鲜爽味 。 在儿茶素类和咖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优质茶叶的表现 。 就茶树的一个枝条来说,苦味物质,往往是嫩叶含量比老叶高,尤其是芽以下的第一、二叶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最高,第三、第四叶依次减少 。
茶叶的涩味物质,主要有茶多酚类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 。 酯型儿茶素苦涩味较强,它在芽叶里的含量远远高于粗老叶片 。 绿茶因制作工艺没有“发酵”,因此保留的苦涩味物质最多,此外,如云南省大叶种因其内含物比起其他茶类丰富,所以云南的大叶晒青茶的相对苦涩味比较重 。
 
茶之“涩”,我该如何品读你?

文章插图
 
茶之涩,茶质之过?
茶之涩不仅仅是茶叶的品相问题 。
首先,必须要认知的一点就是:无论茶质优劣,涩的存在是茶叶“与生俱来”的 。 尽管人们总是把苦与涩相提并论,但涩与苦仍然分属于不同味觉 。
涩是一种给人感受甚强却难以言表的东西,在味觉世界中占据着特殊位置 。 Erin曾感受到的“涩”更像是一种在口腔中的收敛,它不是“麻”却略有“麻”意,并非苦而与苦相近,我们常常宁可把这种感受的交流保持在心照不宣的状态,或者用比喻的方式加以解读,例如,像青柿子一般涩 。 涩是一种阻滞的味道,略近苦比苦更曲折漫长,与滑润呈相反状态,具有收敛作用 。
人们习惯把涩归于味觉实际上是出于习惯,因为它仍然是口尝到的 。 严格地说,涩算不上是一种味觉,因为舌头上并没有感知“涩”的味蕾 。 涩的基本成分单宁质亦即鞣酸刺激了口腔粘膜上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兴奋,再传到大脑以后产生了“涩”的感觉 。
不同茶叶含涩味的成分不同,相同茶叶由于加工方式或者摘采时节不同也使得“涩”之表现不尽一致 。 例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环节——主要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同时通过高温祛除茶叶中低沸点化合物,彰显茶香 。 “杀青”需要适当的温度与足够的时间 。 “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会造成茶叶具有较重的“青涩味”:而普洱茶经过一定时间的贮藏陈化,经过氧化聚合过程,茶汤的涩味可能大大降低 。
 
茶之“涩”,我该如何品读你?

文章插图
 
怎么才能让茶不涩?
去涩——世间滋味,尝尽酸咸苦涩 。 时今倒食蔗,无甜汁 。
饮茶者论苦说甘,品香谈醇,以为常态,渐成规则,鲜有把“涩”作为话题拿来把玩的 。 即使有,多半染上“抨击”或“嘲弄”色彩,诸如“涩味重,品相欠佳”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