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贪婪导致普洱茶传奇走到拐点

大茶企“圈地造城”第三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大会 , 将于明天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 截至昨天 , 确认参展企业为159家 , 布展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 在这个普洱茶产业的拐点时刻 , 对每个参展的茶企 , 3天展会摊开的将是今年第一份谁都不敢掉以轻心的考卷 。 虽然昨天展会现场还在热火朝天地施工 , 但格局已初露端倪 , 令人玩味——大企业精心设计阵势浩大 , 展位都在150平方米以上 , 都有大造“袖珍城池”的架势;而许多小企业则密密麻麻地挤在小格间里 , 接踵而排的厂名让人眼花 , 瞟过即忘 。 走进会展中心大门 , 两饼直径3米左右的普洱茶模型正被挂起 。 它提醒着人们 , 这里将有一场茶界盛会 。 几家大企业品牌展示区 , 如大益集团、龙润普洱、下关茶厂、郎河普洱等 , 清一色都是高墙林立 , 红毯铺开 , 虽仍在粉刷装修阶段 , 但却真容不露 , 只显气势 。 下关茶厂就是按照白族民居的三坊一照壁为原型设计 , 民族特色的大门上飞檐青瓦 。 而大益集团则一改去年傣族特色的装饰 , 以大红为主色调 , 各种几何图形的木框相搭配 , 营造一种喜庆温暖的气氛 。 最神秘的莫过于龙润茶业集团的展区 , 只见其大幅广告上写着“云南龙润茶业集团获得生产北京2008年奥运会唯一授权特别许可限量茶产品” , 上前问详情 , 工作人员一脸神秘不肯透露只言片语:到开幕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 , 一切就会揭晓 。 在4号展馆 , 昨天已摆放了400多张各种型号的茶桌 , 或由树根雕成 , 或以整木做桌面 , 分为休息区和交流区 , 供市民参观和商家间洽谈生意所用 。 不难想象 , 茶博会开幕后 , 黑压压的都是前来喝茶、谈茶的外行和内行 , 场面想必十分壮观 。 当灰姑娘遇见巫婆的魔法 , 当风险投资运作找上普洱茶 。 12点过了 , 水晶鞋和南瓜车一刹那化为乌有;2007年过去 , 普洱茶从找不着北的云端落回厚实无垠的大地 。 灰姑娘终于明白 , 与其迷恋昙花的绚烂 , 不如凭借秀外慧中步步登高 。 在居心叵测的追捧中荣耀 , 在光环加身的虚幻中骄傲 , 都是一时一势的得意——轻盈的飞舞总是要落地的 。 2008年4月12日-15日 , 昆明国际会展中心 。 第三届云南普洱茶博览会 。 与上届地点相同 , 内容相似;不寻常的是 , 本届博览会正值行业风云交汇、拐点凸现之际 。 期盼扬弃后的新生 , 是每个业内人士心照不宣的愿望 。 茶价下跌猝不及防2007年的普洱茶 , 演绎了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传奇 。 传奇毕竟只是传奇 , 成不了百姓人家的日常事 。 一公斤毛茶换一台彩电 , 点燃了多少未脱贫茶农可怜又可爱的希望 。 然而 , 勐海班章那几株屈指可数老茶树的精贵 , 又怎够普照全省600万茶农的荷包 。 更何况 , 当时还有那么多炒作推手在不遗余力 。 可是 , 在腾云驾雾之后 , 谁都会以为砰然落地只是意外 , 于是继续仰望、继续梦想 。 去年下半年产业形势的急转直下 , 未能磨灭大家发光的双眼——今年春茶上市 , 出现鲜叶和毛茶价格成倍下跌的景象时 , 茶农们不相信不甘心 , 纷纷捂货惜售 , 纷纷开出已不合时宜的“去年价” 。 的确 , 从七八十元/公斤到十多元 , 这价跌得让人猝不及防 。 受伤的不止是茶农 , 趋之若鹜的厂家和经销商也代价沉重:去年高价收购的毛茶尚未制饼 , 一夜变脸的市场就残酷地宣布 , 你做多少亏多少 。 勐海县在半月内有30多家小加工厂举起白旗;昆明许多茶庄茶店纷纷辞退小工 , 压缩成本乃至关门大吉 。 那些提着现金 , 操着南腔北调的收茶人呢?茶农们在翘首眺望 , 去年他们疯抢抬价的叫嚷犹在耳边 , 让人眼红心跳 。 那些一窝蜂涌进铺子见茶就拿的游客呢?店主等得心烦 。 也许 , 当初他们就是冲着被“神化”后的茶叶而来;如今 , 他们又因为被“妖化”后的茶叶而止 。 “作为目前全国通行六大茶种中的一个分支 , 普洱茶固然独特神奇 , 但绝不至于到灵丹妙药的地步;同样 , 也绝不像某些外媒诋毁的那样 , 流程不卫生 , 工艺无标准 , 功效随口吹 。 ”勐海茶叶商会胡秘书长有着清醒的认识 。 恶炒实为泼脏水 关于去年的种种 , 读者或道听途说 , 或亲身经历 , 想必已深有体会 。 在这里 , 我们不妨粗浅地探讨普洱茶之所以大起大落坐“过山车”的原委 。 其实 , 这一点也不神秘——一旦被狡猾神速且水准极高的现代风险投资瞄上 , 一切都可能发生 。 从原料种植、选择到制作方式乃至外包装 , 都充满了原生态的气息 , 在“回归自然、回归绿色”成风潮的今天 , 的确是个讨巧的优势;更何况茶中含量巨大的微量元素 , 使其功效越发引人遐想 。 一直以来 , 普洱茶的保健减肥功效已是业内外的共识 , 虽然目前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鉴定数据作为支撑 , 但其作为健康生态饮品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云南各大茶企的重心也大多放在研究新产品、常规的宣传推广上 。 但随着省外乃至海外资本的介入 , 一切都变了 。 投资者更在意投多少、赚多少、赚多长 , 至于品牌、口碑、产业发展 , 常无暇顾及 。 在最短时间内赚取最大利润的思路下 , 普洱茶被无度扭曲、离谱包装——各种瞠目结舌的广告词和宣传语出现了 , 其功效被吹得包治百病 , 其来源和年限被说得神乎其神 。 茶价因此一路狂飙 , 销量在短时间内登峰造极 。 你相信一饼茶叶的历史长达200年吗?在去年 , 这样违反常识的标榜随处可见 。 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 , 普洱茶的保存年限最多50年 。 如今 , 已难求证此类胡话的始作俑者 ,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 有人敢这样吹 , 那是因为有许多人吃这一套 , 并愿为此大掏腰包 。 至于动机则是千奇百怪 , 附庸风雅者、炫富者等大致都有 。 许多利令智昏的销售商在那个时候 , 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 。 这样的营运手法对商人而言是镀金和包装 , 而对普洱茶本身来说 , 却是地地道道的泼脏水 , 并成为日后普洱茶遭受诟病的罪证 , 并因此饱受责难和非议 。 回归常识与踏实在警惕外界杀鸡取卵式的炒作时 , 我们也应该反思 。 在满钵金钱和甜言蜜语送上门时 , 某些云南茶企的确也飘飘然了 , 被短暂的利益蒙住双眼 , 把“普洱茶无国家标准”当成有恃无恐的谋利捷径 。 赢得了微薄的利润 , 却失去了获得更多回报的机会 。 【投资的贪婪导致普洱茶传奇走到拐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