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鼓到茶馆

饮茶成为风尚最初始于唐代的寺院因此茶馆最早也是发源于寺庙的 。 唐朝各代君主崇尚佛教 , 因此佛教盛行 , 寺院专设有茶堂 , 是众僧讨论佛理 , 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 。 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 , 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 。 僧人每日都要坐禅 , 坐至焚完一炷就要饮茶 。 另设有“茶头” , 专门烧水煮茶 , 献茶待客 。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 。 如果没有佛教茶就不可能发扬光大了

寺院僧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产生了重大影响 。 至盛唐 , 王公贵族开始饮茶 , 文人间兴茶会、做茶诗 , 这影响到上层统治者 , 慢慢出现了官方办的大型茶宴 。 饮茶遂成风俗 , 促成了我国最早的茶肆的产生 。 城市之间茶铺多了起来 , 卖茶者也不为钱喝茶的人可以随取随喝 , 这些店铺已有一定规模 , 但尚未有茶馆之名 。
【从茶鼓到茶馆】
饮茶之风触及各色人等 , 加之茶叶产量巨大 , 贸易频繁 , 朝廷看到茶已与盐样 , 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 , 有利可图 , 就于唐德宗起向全国产茶之地征收茶税 。 贡茶政策亦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 , 茶农需将清明前采摘制作的品质最好的茶贡于皇室 。 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天子须尝阳羡茶 , 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 。 至晚唐 , 开始在宫廷兴办清明茶宴 。 皇帝在收到贡茶后 , 先行祭祖 , 后赐给近臣宠侍 , 并摆“清明宴”以飨群臣 。

茶叶产量的剧增、质量的提高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渐趋重要 , 带来了北宋茶肆业的兴盛 。 宋朝时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彻底打破了坊、市界线 , 市内出现“瓦子”(娱乐场所) , 内有“勾栏”(演出场所)、酒肆和茶楼 。 宋代都城茶肆茗坊遍及大街小巷 , 而且由都市普及到乡村 。 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 , 花荣大闹清风寨》中写道:“那清风镇也有几座小勾栏并茶房酒肆 。 ”茶坊之外 , 还有提壶往来叫卖的人 。 在杭州城内亦有一种流动的茶担、茶摊 , 称为“茶司” , 服务对像为普通民众 。

明中叶以后 , 随着城市的繁荣 , 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 。 许多人信奉穿衣吃饭 , 开始追求世俗爱好和个人心性 。 促进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 , 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时俗物用 。 明代茶馆不用茶鼎或茶瓶煎茶 , 而以沸水浇之 。 这种简便异常并沿用至今的饮茶方式的盛行 , 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无心插柳 。
茶馆是旧时曲艺活动场所 。 北方的大鼓和评书 , 南方的弹词和评话 , 同时在江北、江南益助茶烟怡民悦众 。 茶摊则远比茶馆朴拙得多 , 明末在北京出现了只有一桌几凳的简朴茶摊 , 于街头柳巷 , 摆起粗瓷碗 , 广卖大碗茶 。 简简单单 , 一经产生 , 便创造了以后响当当的北京大碗茶的招牌 。

清代盛行宫廷的茶饮自有皇室的气派与茶规 。 除日常饮茶外 , 清代还曾举行过四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 。 其中“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帝在位最后一年召集所有在世的老臣3056人列此盛会 , 赋诗三千余首 。 乾隆皇帝还于皇宫禁苑的圆明园内建了一所皇家茶馆––同乐园茶馆 , 与民同乐

茶馆发展至明清 , 还有一异于前代之处 , 即茶肆数量起码在某些地区已超过酒楼 。 茶馆的起步晚了酒楼千年 , 奋起直追至明清 , 终得平分半壁江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