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古代帝王避暑吃“冰棍”的冰,来自哪里?丨京华物语

立夏已过 , 夏日也拉开了序幕 。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 , 冰品是夏日的最佳伴侣 。 无论是冰淇淋、雪糕、冰棍 , 还是 冰沙、冷饮 , 各种口味、品种 , 可谓琳琅满目 。 但对于还没有冰箱、冷库的古人来说 , 想要在夏日还能使用到冰块 , 就只能依靠冰窖了 。
冰窖是古时人们常用以储冰避暑的窖穴 。 虽然在一些典籍中记载了“夏造冰”的技术 , 中国也因此成为人类文明中最早掌握原始造冰技术的国家 , 但能够储存冰块的冰窖 , 依然是古人彰显自己实力和地位的专属代表 。
作为明清两代皇城的北京 , 自然也少不了冰窖 。 根据记载 , 仅在紫禁城内 , 慈宁宫附近就有多达五座大型冰窖 , 其余大大小小的冰窖 , 还有十数座 。 而直到现在 , 紫禁城内的冰窖还留存有四座 , 位置就在紫禁城西区隆宗门外西南约100米处 。
以下内容节选自《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建筑——鸿图永驻》 。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来自|古代帝王避暑吃“冰棍”的冰,来自哪里?丨京华物语
文章图片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建筑——鸿图永驻》 , 高申 著 , 北京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
故宫冰窖
作为紫禁城内组成部分的冰窖 , 是一种避暑建筑 , 主要作用在于储藏冰块 , 以便君王于盛夏时节饮冰祛暑 。
【来自|古代帝王避暑吃“冰棍”的冰,来自哪里?丨京华物语】来自|古代帝王避暑吃“冰棍”的冰,来自哪里?丨京华物语
文章图片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2011)剧照 。
紫禁城内的冰窖而今留存4座 , 位置就在紫禁城西区隆宗门外西南约100米处 。 每座冰窖的建筑形制完全相同 , 均为南北向建造 , 外表与普通硬山式建筑无异 , 内部则为半地下室形式 , 室内外地面高度差约2米 。 每座冰窖建筑内部长约11米 , 宽约6.4米 。 窖内地面满铺大块条石 , 一角留有沟眼 , 融化的冰水可由此流入暗沟 , 暗沟附近有旱井 , 以利于暗沟排水 。 四周的墙体由下往上首先为约1.5米高的石质墙体 , 而后往上砌筑约2.6米高的条砖墙 , 再开始起拱 , 做成拱券顶棚形式 。 顶棚与屋顶最高点的高差约2米 , 其间用灰土填充 。 各个建筑墙体厚约2米 , 不设窗 , 仅在南北两侧设门 。
如今所能见到的关于紫禁城冰窖的建造档案很少 , 其建造的时间也并不明确 。 但这毕竟是中轴线上最重要的一处冰窖 , 其特点主要包括:采用地下式建筑形式 , 以利用地下恒定温度来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厚厚的墙体及屋顶 , 以利于隔离室外高温的影响;具有吸附、净化冰水功能的石材地面 , 有利于保持冰块的卫生;地面暗沟 , 有利于保持窖内干燥 。
从功能上讲 , 冰窖主要用于藏冰 , 偶有用于帝王避暑吃“冰棍” 。 关于紫禁城冰窖藏冰数量 , 《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记载有“紫禁城内窖五 , 藏冰二万五千块” , 可知每座冰窖藏冰的数量为5000块 , 而每块冰的尺寸约为0.5米见方 , 该尺寸的冰块不易融化 。
这些冰块均为前一年冬至准备好 , 或从紫禁城筒子河、北海及中南海、御河等处采取 , 或在上述河湖旁挖一个水池 , 预先将净水存入结冰(用于食用) , 然后由指定差役凿取运至冰窖中 。 古代无制冰设备 , 冰均采自天然 , 史书中称“打冰” 。 采冰的差役在冰面上将冰打成方块 , 然后拉着方形冰块在冰上滑行 , 将冰运到窖内 。 按照旧规 , 采冰一律在夜间进行 。 这是因为夜间结的冰未经日晒 , 不易融化 , 易于保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