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的官帽为什么要加那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官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
中国人对于帽子可算是情有独钟,中国的词语中,有很多关于帽子的典故 。比如说夸奖别人 , 就称为戴高帽 。认错了人,叫张冠李戴 。形容生气 , 叫怒发冲冠 。形容做官的人,被称为戴乌纱帽 。仅仅就是一顶帽子,就有这么多不同的含义 。
【宋朝时期的官帽为什么要加那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古人对待帽子问题很讲究,由于早期封建制度等级森严,不同阶级的人的装束不一样,对于帽子的称呼也不一样 。皇帝、贵族等人戴的帽子称为冠,一般官员带的帽子称为弁,只有平民才称为帽 。
乌纱帽成为官职的象征也是到了明朝时期的事了,但它作为一种帽子的样式,出现的时间比较早,自隋唐开始,就一直被当作官帽使用 。那时还没有赋予它那么多的意义,它还只是一种职业装扮而已 。

宋朝时期的官帽为什么要加那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乌纱帽起源于民间,后来才传入朝堂
乌纱就是一种有黑色麻纱织成的布,古代人常用它做头巾,乌纱帽最早出现在南朝的刘宋年间,这种简便的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传,但当时还没有成为官职的象征 。
真正将乌纱帽引进朝堂的是隋文帝,隋朝自天子到文武百官,全部都带乌纱帽 。根据乌纱帽上的玉饰的数量,来显示官职的大小 。
到了唐太宗时期,乌纱帽才被正式确定为官帽 。官员一般只在上朝或者宴请宾客之时才佩戴,类似于我们今天上班要穿职业装的习惯 。
宋朝时期的官帽为什么要加那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到了宋朝 , 赵匡胤突发奇想,在帽子两边各加一个一尺多长的小翅膀,并在帽子上装饰有不同的花纹,用来区别官阶的高低 。
明朝朱元璋明确规定,"乌纱帽、圆领衫、束腰带"为官员标配,也就是我们今天在戏台上看到的那套装扮 。明朝延续了宋朝乌纱帽加翅膀的做法,但没有宋朝那么长,双翅变短变宽 。而且官阶越高 , 双翅越窄,官阶越低,双翅越宽 。
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入关以后,由于满清收留了很多明朝的旧臣 , 为了笼络人心 , 也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穿着明朝官服,佩戴乌纱帽 。但是等满清的政权稳定以后 。就下令将所有官员的乌纱帽,一律变成红缨帽 。
宋朝时期的官帽为什么要加那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赵匡胤改良乌纱帽,只为防止大臣不说悄悄话
宋朝官员在上朝时带的长翅帽,学名叫做展角幞头 , 他的发明者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匡胤发明这种造型的帽子,是为了防止文武大臣在朝堂上交头接耳 。
赵匡胤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的思维方式以及做事风格,在历代皇帝中,简直是个"异类" 。他做出的很多事情 , 看似很荒诞,但是很有效果 , 比如,面对历朝历代皇帝都很头疼的功臣问题 , 赵匡胤破天荒地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一改历史上开国的血腥场面,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这给宋朝后世,带来了不少隐患,但他也从根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 。
再说说赵匡胤给乌纱帽加两根长翅的问题 。赵匡胤是被手下武将"黄袍加身",推举为皇帝的 。因为他的皇位来路不正,而且这种做法人人可以效仿 。所以,赵匡胤就相当不放心,那些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同僚,尤其害怕在朝堂上看到,文武大臣交头接耳的样子 。一方面是影响朝堂的严肃性,其次就是唯恐文武大臣交流过多,而抱团产生异心 。
宋朝时期的官帽为什么要加那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要是换了别的皇帝,见到这种局面,估计二话不说,先把交头接耳的人拉出去打板子 。但赵匡胤没有 , 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 就是在官员的乌纱帽两边,分别加上一根一尺多长的小翅膀 。这样一来,文武大臣在上朝的时候,自动就和别人拉开距离,免得一晃脑袋,帽子上的长翅碰到同僚,造成尴尬 。就这样,大臣们交头接耳了局面,就被赵匡胤轻松化解 。
民间有很多关于宋朝这种长翅帽的故事 。据说带过这种长翅乌纱帽的人,非常容易辨认 。一次宋朝的宰相寇准,去民间微服私访 。一个老翁见到他之后 , 立即跪倒在地向他叩头 。寇准就上前说,我就是一书生,你不用向我磕头,我又不是大官儿 。那老翁说 , 你不用骗我,你刚才路过巷子口的时候,左顾右盼,就像害怕碰到你帽子上两边的长翅一般 , 你肯定是常带乌纱帽的大官,不然你不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
宋朝时期的官帽为什么要加那么长的小翅膀 赵匡胤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插图
赵匡胤这种在帽子上加"小翅膀"的做法 , 也被明朝所继承 。但朱元璋肯定不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他只是学前人的官场制度而已 。到了朱元璋时期 , 乌纱帽才正式与官贵联系起来,他对乌纱帽的规格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从品级到职位,乌纱帽的规格、样式各不相同 。从此 , 乌纱帽的就成了官员的代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