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如何进入欣赏紫砂壶之门( 二 )


当今 , 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 , 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 。 ”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 , 后一字为功用标准 , 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 , 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 , 但根本的原因 , 是其制作材料紫砂泥的优越 。 近代许多陶瓷专着分析紫砂原材料时 , 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 , 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 , 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 , 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 , 只能有紫泥 , 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 , 而在紫砂的“砂” 。 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 , 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 , 就是同样的紫砂泥 , 其结构也不尽相同 , 有着细微的差别 。 这样 , 由于原材料不同 , 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不尽相同 。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 , 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 , 反之则质差 。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 , 首先是泥的优劣 。
泥色的变化 , 只给人带来视觉官感的不同 , 与功用、手感无济 。 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 , 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 , 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 , 让手感舒服 , 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 。 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 。 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 , 一个显着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 。 一个熟悉紫砂的人 , 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 , 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 , 就如摸玻璃质器物——黏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 , 十分舒服 。 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 。 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 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 , 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 , 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 , 素有“方非一式 , 圆不一相”之赞誉 。 如何评价这些造型 , 也是“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 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 , 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 , 清秀的爱清秀 , 古拙的爱古拙 , 喜玩的爱趣味 , 人各有爱 , 不能强求 。 从笔者的角度出发 , 认为古拙为最佳 , 大度其次之 , 清秀再次之 , 趣味又次之 。 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 所以它追求的意境 , 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 , 趣世脱俗” , 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 , 所以古拙为最佳 。
许多制壶艺人 , 都明白这个道理 , 就去模仿古拙 , 结果是“东施效颦” , 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 。 有知道 , 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 , 修养之结果 , 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 。 所以 , 大可不必模仿 。
【上 如何进入欣赏紫砂壶之门】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 , 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 , 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 , 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 , 拿今天的眼光看 , 仍然在闪烁发光 。 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 , 也是一人一个样 , 各不相同 。 譬如石铫壶 , 据不完全统计 , 就有一百多种 , 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 , 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
说起“形” , 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 , 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光货”等 , 其实 , 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 。 道理很简单 , 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 , 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 , 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 。 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 , 一旦艺术成熟 , 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 , 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 , 就成了流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