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古壶识别妙招

【紫砂古壶识别妙招】关于紫砂壶的探索 , 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 早在宋朝时 , 紫砂壶就开始流行了 , 苏东坡、梅尧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 。 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 泉留早味 , 紫泥新品泛春华” , 就讲了用紫砂陶壶烹茶 。 但宋朝紫砂制作的资料很少留下来 , 又鲜有实物 , 究竟如何 , 还有待考证 。 紫砂制作的历史一直到明朝才清晰起来 。 紫砂壶的出现 , 主要来源人们的实践 , 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 , 茶味隽永醇厚 , 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 , 用的时间愈长 , 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 紫砂壶泡茶就流行开来 , 紫砂制作家也应运而生 。 这些古朴的艺术品礼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 成为了广大壶友的收藏品的对象 。 可是古壶不是那么好识别的 , 比起现在认准一个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的收藏证书和信誉担保外 , 难度系数可是倍增了 。 下面四点个古壶辨识妙招 , 让壶友们轻易看破迷雾看真品 。
紫砂古壶辨识妙招之一: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紫砂壶从草创的明代正德年开始到清末 , 时间长达四百余年 , 前后出现不少制壶名家 。 同时 , 随时代的演变 , 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作品特色 。
例如 , 明代制壶只重型制、质地 , 作品概为素色无彩 。 因此 , 只要壶身加上色彩(据传壶身加彩始自清雍正时代) , 即可肯定不是明代古茶壶 。 其次 , 陈鸣远首开 [壶盖内用印]的先河 , 因此 , 如果是壶盖内用印的真古壶 , 保证是陈鸣远(明末清初)以后的作品 。 又如清道光年间 , 名家朱坚首创金属(锡)包壶 , 并用玉石制作壶嘴、壶把 。 故如果壶身上镶有锡或包铜时 , 即表示此壶必然是道光以后的作品 。
紫砂古壶辨识妙招之二:从壶身情形辨识 。 另一个辨识古壶的方法是 , 根据壶身的情形来断定 。 如群所周知 , 明代的紫砂壶 , 顶多只在壶底落款 , 壶身大抵保持素面无物 。 到了明末(天启、崇祯年)的名家陈用卿 , 才开始以草书在壶身上落款 。 现在我们常常可看到壶身上刻诗书的壶 。 其实 , 在壶身上刻诗书 , 是清代陈曼生所创 , 后代名家效法延用 。 根据以上两点可得到一个结论 , 即壶身上刻有诗文绘画的古艺术品壶 , 绝对是陈曼生时代以后所制 。
紫砂古壶辨识妙招之三:从落款的甲子年辨识真伪 。 或许一般人都不会去注意到这一点 , 但这却是辨识作品真伪的一项利器 。 古人相当重视甲子年表 , 且我国是以农立国 , 一提到今年是什么年时 , 总是习惯使用甲子年表示 。 甲子年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 , 每六十年循环一次 , 称为一甲子 。 明、清时代的艺人 , 落款时可说完全使用甲子年表示年份 。 例如时大彬的葵花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 。
紫砂古壶辨识妙招之四:根据出水孔数辨识 。 所谓出水孔是指壶内通壶嘴的孔 。 出水孔数的一孔或多孔 , 也可作为断定该壶是否为古壶的资料之一 。 据笔者所知 , 民国以前的紫砂壶 , 不论大小 , 出水孔都是单一孔(近年来则不一定) , 大、中型壶为防止茶叶堵住出水口 , 影响出水 , 故大都改采多孔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