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拈花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什么意思

“拈花微笑”的故事:
两千五百多年前,当孔子(前551-前479)带着一群弟子奔波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去推行他们所崇仰的人间理想时,在西边的印度,比孔子年长十多岁的释迦牟尼(前545-前486)也正带着一群弟子漫游于原野,为创立佛教而忙碌 。

典故拈花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典故拈花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什么意思】孔子的目标在现世,他关心合理的政治秩序、高雅的道德修养,而释迦牟尼关心人如何从苦难的现世获得解脱 。
在黄河岸边,在恒河之畔,两位互不相知的古贤各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将他们智慧的光芒投射到遥远的时空 。
释迦牟尼的本名叫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释迦族的王子,出生在今尼泊尔的南部 。二十九岁时,这位王子有一天外出巡游,路途中,他遇到一位枯瘦的老人,一位在路旁哀吟的病人,又看见一支送葬的队伍,一位修行者 。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命的图像:辗转于生、老、病、死,人被无穷的欲望所折磨,找不到归宿 。生命是有意义的吗?如果有,终极的圆满又如何可能?他决意出家修道,为世人寻求一条离苦之路 。

典故拈花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古印度有非常浓郁的宗教氛围,存在各种宗教流派,其中主要的两大系统是婆罗门和沙门 。释迦牟尼出家后遍访名师,得到他们的指点 。他也曾加入苦行沙门,据说一天只食一颗麻麦 。
当时这些不同的宗教流派都有静修的方法,通称为“瑜伽”(梵文Yoga),其含意为“一致”或“和谐”,是一种提升意识、发挥潜能的方法 。其中的一个分支叫作“禅”(梵文Dhyāna),本意为“思维修”或“静虑” 。释迦牟尼在修行的过程中,修习了很高的禅定功夫 。
伟大的思想者都会在某个时刻意识到一个问题:已有的一切学说都无法使他感到满足,他找不到老师了 。这使释迦牟尼感到一种近于绝望的痛苦 。
三十五岁那年,他来到如今叫作“菩提达耶”的地方(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坐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发愿说:若不能获得无上正觉,永不起身!他如何沉入冥想,思考了什么,后人无法知道 。

典故拈花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记载说他在树下坐了整整七天七夜,到了第七个夜晚过去,天将拂晓时分,释迦牟尼遥望明星,瞬间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成为佛陀 。那种无花果树原名毕钵罗树,后来被称为菩提树——“菩提”(梵文Bodhi)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
佛教流传以后,释迦牟尼不断被神化 。今日我们走进佛教的寺庙,总是会在大雄宝殿正中看到一尊佛祖的塑像,常常是贴金的,显得高贵而神圣 。如果是在山崖上雕凿成像,有时会做得很大,来体现佛的崇高与伟大,令人生敬畏之心 。
他有许多尊号,最常用的有“佛陀”——彻底觉悟者;“如来”——显示无所不在的绝对真理;“释迦牟尼”——释迦族的贤人 。人们习惯把最后一种当作他的名字来使用 。

典故拈花微笑的故事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但回到历史本源上去看,释迦牟尼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追求真理、创立宗教学说的思想者 。他在菩提树下静坐的七天七夜,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禅定实践 。
在后世,瑜伽逐渐转化为一种以调息、静心为基础的健身方法,虽然还有一些神秘气息,但它的宗教意味已经淡化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