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的历史、鉴赏、使用、保养、收藏

茶是世界公认的饮料 。 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对茶的功用有了很深的认识 , 饮茶之风先从巴蜀和江南一带向北方发展 , 然后又从中国向世界各对外传播 , 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
饮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 。 从药用到茗饮 , 最先彩混煮法然后又有煎茶法 , 这些方法唐代乃之晚唐非常流行、五代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 , 明初至今采用泡茶法 。 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 , 历代贮茶、煮茶、饮茶之具也不断丰富起来 。 茶具制品多种多样材料繁多 , 计有: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珐琅器、陶器、瓷器等等 , 日常生活里普遍使用的则是陶瓷器 。
由于不同时代的饮茶方法不同 , 茶具也随时在不断地变化着 , 最早人们采用“煎茶法” , 青、白釉瓷浅腹碗 , 用来饮茶最为恰当 。
由于茗饮方法不同 , 饮用器常用“茶壶”(宋代以前名汤瓶)也有不同的形制 。 唐代是“煎茶法” , 所以壶腹大口大短流 , 到五代、宋朝 , 壶则是长曲流 , 小口 , 是“斗茶”时要“点汤”或“点茶”做功夫 , 明清时是“泡茶” , 所以“壶”身变矮小 , 因为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散”味不耽搁 , 保持了茶本身的“色、香、味” 。
中国茶艺在历史长河中为科学、为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不断作出新贡献 。 陶瓷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 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 , 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 , 可以追溯到北宋中期 , 早期紫砂器的用途与明清乃至现代紫砂器有较大的区别 。 有几百年历史的紫砂陶瓷艺术器 , 是我国民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
明代中叶正值华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 茶的品饮方法日趋讲究 , 沏茗畅饮替代了宋代烹煎 , 因此茶事开始讲究器具 。 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赖茶事发展而发展 , 二者之间相互推进 , 具体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 品茗本是生活中的物质享受 , 茶具的配合 , 并非单纯为了器用 , 也蕴涵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理趣的感受 , 既要看重内容 , 又要讲求形式一体真正雅俗共赏的珍品 , 应有它出类拨萃的气质和高超的技巧和功力 , 方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历史的肯定 。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还得从紫砂土说起 , 紫砂陶所用原料是由紫泥、绿泥(本山绿)、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 , 紫砂泥料产于石岩下夹存于甲泥矿层中 。 本山绿是紫泥层的夹脂 , 故本山绿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 。 红泥产于嫩泥矿底部泥料层中 , 质坚如石 , 故有朱红泥之称 , 紫砂泥属于高岭土 , 石英云母类型 。 其特点含铁量较高颗料较粗 , 故其它陶土不能比美 。 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 , 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 。 刚开采的紫砂泥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 , 要散放露天 , 风化陈腐几个月 , 然后粉碎 , 过筛、加水拌和加工成坯伯(半成品)即可制伯 。 紫砂器不需上釉 , 经窑烧成1100℃至1200℃氧化焰烧成就可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细耐用的紫砂器 。 紫砂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 , 因而称为紫砂陶 , 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掺搭还可以得到朱砂紫 , 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等不同的颜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