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这四个“字”,你就读不懂“四大名著”

三、四百年来 , “四大名著”始终占居着人们重要的阅读空间 , 对于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 , 迄今为止仍然发挥着巨大的能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 但是 , 在“四大名著”的阅读过程中 , 笔者越来越发现:“爱读”者不乏其人 , 但“会读”者为数不多 。 谨此 , 笔者不揣简陋 , 将“四大名著”的“读法”略述如下 , 以求有益于读者 , 更待教于方家 。

读不懂这四个“字”,你就读不懂“四大名著”

文章插图

读《西游》贵“悟”
“四大名著”中 , 《西游记》似乎争议最多 。 不少人认为 , 《西游记》是一部欠严肃的作品 , 其定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重复性的情节设置 , 甚至其宿命论式的思想取向、道义宣扬 , 都能使其被拒斥于“四大名著”之外 。
胡适先生在《西游记考证》中的评价——“《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 , “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 , 确实代表了相当数量读者的意见 。
笔者以为 , 《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中诚有些许缺憾 , 其思想取向、道义宣扬亦有所偏颇甚或流于愚昧 , 但这些“硬伤”并不足以抹煞《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 换言之 , 除《西游记》外 , 其余“三大名著”亦并非十全十美 , 我们实不该厚此薄彼、一眚而掩大德;撇开个中不足 , 《西游记》绝对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力作 。
那么 , 为何还有不少人甚至是巨擘方家都把《西游记》归入神话故事甚或儿童读物之流呢?笔者以为 , 无他 , 全在其“读法”上的偏失;假令读者能够透过其“变幻恍忽之事”而解其“间杂微妙之语” , 必能充分享受到解颐之乐、顿悟之喜 。 简言之 , 笔者以为:欲读《西游记》 , 全在一种“通透”之功 , 一个“悟”字 。
《西游记》写的是神怪世界 , 包罗的是人间万象 , 其书中神魔皆有人性 , 精魅每通世故 , 八十一难亦多有旨归 。 仅以孙悟空论 , 其由魔而成佛的历程 , 即见证出了人心路成长的必由进程(无性→生性、任性→收性→最高层次的“无性”) , 而其与天庭体制中众神的交往、博弈 , 则透视出了社会体制、人事纠葛、世态万象 。
读不懂这四个“字”,你就读不懂“四大名著”

文章插图

【读不懂这四个“字”,你就读不懂“四大名著”】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 , 如果只偏执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热闹、九九八十一难的离奇 , 势必难以体会到其重复式的情节设置中掩寓着的深邃思考、精巧构思 , 其定型化的形象塑造里见证了的思想成长、人生顿悟 。
凡此 , 《西游记》中 , 作者通过孙悟空等人物、故事 , 影射、反映、挖掘出的社会思考、人生问题 , 充分体现了思想的容量、认知的境界 , 即便用现代眼光关照 , 亦每給人以茅塞顿开、眼界大展之感 。 读《西游记》 , 若无此觉悟意识、识见能力 , 读烂卷帙实枉然 。
最近 , 经济学家周方银先生写了一部《解码〈西游记〉》(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 很受读者的喜爱和推重 。 在这部书中 , 作者梳理、研讨、挖掘出了《西游记》中的一系列问题 , 如八十一难中的种种玄机 , 悟空、八戒等对于人生的启迪等等 , 都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窗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