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 是怎么成功的 中国地势不是南低北高吗?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
按照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调水 。
通过三条调水线路陵槐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
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m3,其中东线148亿m3,分三期实施;中线130亿m3,分两期实施;西线170亿m3,分三期实施 。
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
东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 。
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km;另一路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全长701km 。
规划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抽冲喊江规模5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m3;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大至河北、天津,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600m3/s 。
第三期工程增加北调水量,以满足供水范围内2030年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800 m3/s 。
中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丹江口水库引水,经南阳方城垭口,太行山东麓,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终点为北京团城湖和天津外环河 。
工程途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中线工程规划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m3,二期将达到年均130亿m3 。
其中,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 。水源工程包括大坝加高工程及库区移民安置 。
输水工程主要为明渠全封闭自流输水,与沿线河流、道路全部采用立体交叉形式,布置各类建筑物共2385座;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包括兴隆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工程 。
西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等长江水系调水,至黄河上游青、甘、宁、蒙、陕、晋等地的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 。
西线工程总体布局为: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支流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调水40亿m3;四川雅砻江阿达—贾曲自流线路,在雅砻江干流建阿达引水枢纽,调水50亿m3;通天河侧仿—雅砻江—贾曲自流线路,在通天河干流建侧仿引水枢纽,调水80亿m3 。

南水北调 是怎么成功的 中国地势不是南低北高吗?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篇
1、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
2、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尺判友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
3、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
4、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
5、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