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帮你走出吃茶误区

春风一起, 林果飘香丛中的碧螺春刚开始冒尖, 心急的老茶客们就等不及要尝新鲜了! 但在满城茶香中, 市民又往往有着买错茶、吃错茶甚至不会吃茶等一些误区 。 误区之一 现场炒的最新鲜放心 专家提醒:这样的“毛茶”还要精加工 随着各种茶叶店的炒茶锅纷纷重新支起来, 苏城街头又出现了边炒茶边吆喝的独特风景 。 很多老茶客甚至就等在锅子边买全新出炉的新茶 。 但是, 专家提醒你, 这种炒茶方式并不科学, 这样的茶叶未必就是最放心的 。 苏州市农产品质量与环境监测站站长、高级茶叶审评师王梅农指出, 街头现场炒茶至少存在三大问题:其一, 街上过往行人和车辆带来了大量的粉尘和废气, 粉尘、铅等杂物大多下沉、集中在地面以上1米以内 。 为了方便操作, 大多炒茶锅不会置得很高, 茶叶又极易吸收异味和污浊空气中的杂质, 街头现场炒制过程中, 茶叶中混进了大量的污染物质 。 其二, 异地采摘的鲜叶在运输途中, 为了防止闷黄, 大多会敞开晾放 。 在这过程中, 由于茶叶的生理活动还没有停止, 正在继续进行生化反应的鲜叶特别容易将汽车尾气和空气中的杂质“吞进”体内, 而进入鲜叶的杂质经炒制后不仅不会跑掉, 反而更容易渗进茶水进入人体 。 其三, 现场炒制只是一个粗加工的过程, 炒出来的茶叶只是“毛茶”,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商品茶 。 一般经过手工炒制后, 茶叶的含水量在9%到10%之间, 这种茶不容易储存, 时间一长就会陈化变质, 影响饮食性, 严重的还会霉变 。 另外, 炒制中, 经过高温杀青和反复揉捻后, 茶叶会产生短时的浓烈香味, 但是一旦冷却, 香气可能就会锐减 。 正确的炒茶方式应该是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专用炒茶车间进行, 且完成手工炒制后的“毛茶”必须在10个小时以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即精制 。 精制过程大致包括分筛、烘干、提香和分级包装4个过程, 烘干的过程可以使茶叶的含水量下降至5%左右 。 烘干和提香必须有专用器械才能完成, 而添置这样一套设备最低约需投资3万元 。 据相关调查, 在我市注册的110多家茶叶企业中, 配备烘干、提香设备的大约仅有10家 。 误区之二 包装高档的就是好茶 专家提醒:过度包装中藏有“杀手” 走进茶叶店, 橱柜里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常常让人眼花缭乱 。 商家为了增加茶叶的附加值、提高茶叶的“档次”, 常常不惜花大代价给茶叶穿上漂亮的外衣 。 有位市民向采访人员反映, 他花了近300元买了一盒某品牌的碧螺春茶叶, 打开严严实实的包装一看, 两个瓷罐里装着最多两把茶叶, 找来电子秤一称, 包装盒居然重达2200多克, 而茶叶净重才105克 。 这位市民无奈地说:“这个盒子估计就要100块, 只要打开, 盒子就成了一堆垃圾, 真是浪费!” 专家提醒市民, 过度包装的茶叶未必就是好茶叶, 累赘复杂的包装可能反而会破坏茶叶的品质 。 王梅农介绍, 近几年, 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瓷茶叶罐, 虽然看起来很美观、很有特色, 但是, 用瓷罐装茶叶实际上有很多不妥之处 。 首先, 部分品质低劣的瓷罐原料中含有大量的铅成分, 装上茶叶后, 大量游离态的铅会被茶叶吸收, 造成重金属含量超标 。 部分瓷罐装茶叶中还会另外加一层塑料保鲜袋, 这层袋子其实也起不了任何隔离的作用, 时间一长, 游离态的铅照样可以透过塑料袋被茶叶吸收 。 其次,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 很多用过的瓷罐还无法被回收再利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源消耗 。 对消费者来说, 花了更大的代价, 实际上却没有得到更大的好处 。 除了瓷罐,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茶叶包装还是板制或木制的, 这些包装同样存在着一些让人难以察觉的问题 。 据调查, 大多木制包装采用的是再生板, 这些由纤维粉末压制而成的板材含有大量化学合成胶水, 外面往往还会粘上一层颜色鲜艳的布料 。 胶水中大量有毒物质的挥发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但是, 为了赶时间, 很多盒子刚做好就马上装上茶叶进行销售, 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吸进茶叶 。 专家也提醒市民, 选择茶叶包装时, 应该首先闻一闻有无异味, 仔细辨一辨究竟是啥原材料, 尽量选择环保、轻便又安全、放心的材质, 如使用胶水较少、折叠式的纸盒, 铝箔或食品用电解复合膜等等, 市场上新出现的3克装小包装也是被业内推崇的较为科学、卫生的茶叶包装 。 误区之三 用一次性杯子方便卫生 专家提醒:最好用宽口矮脚玻璃杯 【专家帮你走出吃茶误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