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剑毫有什么历史渊源?有哪些特点?

研制与命名
1985年春 , 潜山县农业局组建的“天柱剑毫”创制小组成员葛子政、宋海宽、汪顿来、李向利四人一起驱车从水吼赶往下河茶场 。 当时汪顿来在水吼区农技站工作 , 宋海宽时任站长 , 葛子政是农业局多经股副股长 , 李向利是从源潭农技站抽调参加的 。 汪顿来和李向利是刚刚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的年轻大学生 , 两人都才20多岁 , 宋海宽和葛子政年长些 , 都已是40多岁 , 他们一个是安徽农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 , 一个是北方某农校的早期大专毕业生 。 组建“天柱剑毫”名茶创制小组的意图非常明显 , “两老”带“两新” , 这样工作中有很大的互补性 。
当时在基层工作最先进而且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 , 汪顿来和李向利分别骑着自行车载着二位长者大概用了一个小时就到了下河茶场 。 下河茶场是横冲乡(后改为横中乡)下河村的村办茶场 , 由当地村民余大华老人家承包 。 茶场就座落在进山公路的下方 , 交通还算便利 。 茶场下方是一条小河 , 小河对面也是一座山 , 山顶上是毛竹和树木 , 山腰就是一大片茶园 , 山脚下就是河水 。 由于隔了一条河 , 对面山上几乎没有人家 , 山上茶园除了采茶姑娘 , 平时几乎没有人去过 , 所以没有任何污染 , 环境非常洁静 。
由于这里特殊的环境 , 春夏之交 , 从河里升腾上的水气和山上的空气相遇 , 经常出现淡淡的云雾 , 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 滋润着茶叶品质 。 “天柱剑毫”名茶创制工作首选在这个茶场也是这样考虑的 , 因为这里天生就有好的原料 。 四个人接连忙乎了好几天 , 也做了不少样品 , 总觉得还不是很满意 。 一天 , 在一起简单地开了一个会 , 但是后来回想起来这次会议太重要了 , 因为涉及到名茶能否创制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名人效应” 。 大家讨论认为 , 创制的名茶样品内在品质要好 , 这是前提 , 但没有名人来指导也很难很快出名 。
由于小组中有三个人都是安徽农学院的学生 , 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师陈椽教授 , 再之陈椽教授名气也非常大 , 全国茶学两大名人他就是其中之一 , 另一个是浙江农业大学王泽农教授 。 《中国茶叶通史》就是陈椽教授著作的 , 因此他的名字载入了英国《世界名人录》 。 想请陈椽教授的想法向当时任农业局多经股股长汪界平同志汇报后 , 汪股长很爽快地一口答应 , 随后很快就通过省农业厅基地办秦大东同志(也是陈椽的学生 , 与教授来往甚密)联系到陈椽教授并请老教授到潜山指导工作 。
随后几天 , 陈椽教授在秦大东同志的陪同下 , 从合肥来到了潜山 , 来到了下河茶场 。 在这件事情上 , 要感谢汪界平股长 , 他为“天柱剑毫”的很快成名以及后来开发推广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陈教授来到茶场以后 , 认真地研究了样品 , 品尝了茶叶 , 听取分析了制做方法介绍 , 提出了他的建议方案 , 并且由葛子政股长和汪顿来来实施他的制做方案 。 茶草(鲜叶)下锅后 , 先由葛股长杀青 , 杀青后摊凉 , 再由汪顿来来理条 , 理条好以后再出锅摊凉 , 做形时间较长 , 由汪顿来和葛股长轮换做形 , 陈教授在旁边不停指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