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紫砂与文化的时代关系


简论紫砂与文化的时代关系

文章插图

翻开陶都紫砂的史册, 多少人缅怀向往明清时期紫砂的鼎盛 。 细细研究, 可以发现明清紫砂盛世的出现与文人的参与、文化的融入是分不开的 。
“足迹做至, 文人学士争相延揽”, 这是紫砂史册上某句赞誉之词, 而它所称赞乐道的正式拉拢紫砂与文化距离的典型代表——陈寿鸿, 字曼生, 世多称曼生, 其“曼生十八式”在紫砂历史上可以说惊艳千古 。 陈曼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就, 就在与他为紫砂艺人与文人牵线 。 陈曼生所制之壶多亲自打样设计造型, 再交由紫砂艺人杨彭年精工细作, 由此砂壶艺术中渗入了浓郁的文化气韵 。 陈曼生不但自己给壶体题铭书刻, 而且常常带动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人题名输刻 。 此外, 陈曼生自己还落上壶款, 并有幕客等印款落于壶上, 这就是世所称道的“曼生壶” 。 陈曼生酝酿的这种紫砂艺术氛围, 使得“彭年曼生壶”在形制和款式上成为文人学士与紫砂艺人珠联璧合而作之精品, 开创一代新风 。 紫砂艺术与诗、书、画、印等艺术的联袂历程, 经由陈曼生一生的努力倡导, 逐渐开拓成就了一派新气象, 可以说掀开了文人与紫砂艺人大规模合作的序幕, 从而在紫砂历史上具有其划时代的意义 。
陈曼生之后, 文人雅士的内涵情趣, 通过亲身参与紫砂艺术的创作, 逐渐全面渗透到紫砂艺术的内部, 全面产生了融合交集, 从而促使紫砂陶向各种文化艺术的靠拢, 使紫砂艺术更具有艺术文化价值 。 紫砂数百年历史证明文人参与紫砂艺术的创作, 对紫砂艺术作品品质的影响显而易见:文人学士为紫砂壶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 由此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味 。 紫砂文化向来被认为集文学、书画、篆刻、装饰等其它文化于一体 。 如此多样华丽的文化特色也许正是文人学士多方参与紫砂艺术创作的结果 。 在历史上几乎所有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都参与到紫砂艺术的“创作”中来, 它的独特魅力因此更加绽放而名扬海外 。
紫砂与其它文化的结合, 可以说是必然结果 。 文人学士那共有的审美观与价值趣味观就限定了其特定的韵格和阶层, 可以说紫砂那独特的风韵就决定了它们的必然联袂 。 通过历史的考证, 我们可以证明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的形成, 必然是由当时的时代潮流多决定的, 而相反成熟相宜的文化也会影响时代潮流的进程 。 文人清高而志远, 而茶韵淡薄;壶味深沉, 这是必然 。
【简论紫砂与文化的时代关系】紫砂与文化的关系发展至今, 已经不再是历史以往的“浅薄的融合”就可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 在过去文人学士虽然竞相参与紫砂艺术的创作, 但绝大多数都是“锦上添花”, 一般都是由紫砂艺人设计好壶体造型, 再由文人学士进行“文化修饰”, 或雕刻诗画、或书法铭刻等等 。 虽然这些“修饰”不可否认大多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 然而知识配角, 是完全依托茶壶造型而存在的价值体现 。 这种存在主次强弱的联袂, 对于两种文化交融产生的变化效果, 往往只四“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往往没有极大程度上本从质上提升, 让人有些浮华的错感 。 而在紫砂发展的今天, 这种“浅薄的结合”不能完全满足紫砂发展的需求 。 因此, 紫砂与文化今天的结合是本质的、深层次的 。 简单来说, 就是紫砂与其他文化不再存在主次区别与对待, 而是从壶体造型创作时期就把其他文化融入其中, 以各种不同文化的特色来进行紫砂艺术的壶体造型 。 紫砂艺术中的文化元素不再是表面的、肤浅的, 整个紫砂艺术创作过程都存在各种文化元素, 以各种文化元素来衡量壶体的整体最初造型 。 这种变化是巨大的、震撼的, 壶的整体就是一门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文化的内涵也全局指导着壶体整体创作的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