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原文、作者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原文、作者】宋代:苏轼 , 所属类型:写景 , 送别
缥缈红妆照浅溪 。薄云疏雨不成泥 。送君何处古台西 。
废沼夜来秋水满 , 茂林深处晚莺啼 。行人肠断草凄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中 , 天空云气稀薄 , 稀疏的小雨下个不停 , 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送君地在何处?在戏马台西 。
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 , 天已傍晚 , 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的啼鸣 。行人断肠之处 , 青草是那样凄凉迷离 。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 , 本唐教坊曲名 , 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 , 五平韵 。
缥缈(piāo miǎo):高远隐约的样子 。红妆:一说为随行女仆 , 一说为彩云 。
君:指颜、梁 。颜即颜复 , 宇长道 , 颜渊四十八世孙 , 赐进士出身 , 官至中书舍人兼国子监直讲 。《宋史》有传 。梁即梁先 , 字吉老 , 通经学 , 工小楷 。苏轼在徐州曾与二人交游 , 并有诗 。古台:即戏马台 。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县南 , 相传为项羽所筑 , 又名掠马台 。
废沼:干涸的池塘 。
凄迷:形容景物凄凉而模糊 。善住《送中上人归故里》诗:“野花秋寂历 , 江草晚凄迷 。”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 。全词大半写景 , 写景却栩栩如生 , 或视、或听、或声、或色 , 描绘一幅真切动人的送别场景 ,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 , 下片拓展意境 , 进一步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别的情意 。
寓情于景 。这是这首词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全词大半篇幅写景 , 有点泼墨如云的劲头 。
上片先写在戏马台西送别友人时的眼前景物:远处 , 隐约见到一个女郎的盛装映照在浅浅的溪水之中 , 天空云气稀薄 , 零星小雨仍在下着 , 路面上泥泞倒也无多 。
而随着词人在郊野上行进的脚步 , 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 , 原来干涸的池沼已经涨满了秋水 , 天已傍晚 , 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了**的啼鸣 , 前方还有扑入人的视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 。这种种景物只有“红妆照浅溪”略具美感 , 而因“缥缈”充其量带有几分朦胧美 , 其余基本色调则是灰暗、荒凉 。所以尽管词中对有关情事仅略予点明——“送君”、“行人肠断” , 见出送别之意 , 对抒情主人公触目伤怀 , 感极而悲的情绪 , 还是可以深切体认的 。质言之 , 词人是借萧瑟、凄凉的秋景 , 来写伤别之情 。
诗中有画 。这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的一种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追求 , 来自对唐代诗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王维诗、画作品的深入体悟 , 也与词人持有诗画一律、诗词一体的艺术见解密不可分 。在这首词创作中 , 词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方面的功能 , 运用白描手法 , 将远近、高下、隐显、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画幅 , 绘出了一长幅秋景图 , 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 。
推荐阅读
- 恒河沙数的意思什么 恒河沙数是什么 意思
- 急,敦煌沙洲夜市烤肉哪家好吃?
- 沙糖桔的叶子的功效
- 布沙发需要做套子吗?
- 沙发套和沙发垫哪一个更实用
- 皮沙发用什么沙发套好
- 皮沙发怎么护理保养
- gta5沙滩海岸在哪里
- 郑州去长沙的火车或者飞机
- 风飞沙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