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原文、作者

公无渡河 唐代:李白,所属类型:黄河,乐府,忧愤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触龙门 。
波滔天,尧咨嗟 。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
箜篌所悲竟不还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冲击着龙门 。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 。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
注释
昆仑:昆仑山 。
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
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
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
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
凭:徒步渡过河流 。
鉴赏 【公无渡河原文、作者】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 。“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
于是,“大禹”出现了 。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 。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 。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 “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 。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