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理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理水》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通过改编传统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塑造了大禹以及其他协同治水的实干家,文化山的只有空论的学者,蜂拥的大员等鲜明的有指向性的形象 。
小说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写治水前的情况,舜爷的百姓遭到了大洪水,百姓淹在水中,过着苦难的生活 。舜决定把治了九年水不见效的鲧充军,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这些都与神话故事中的情节一致,但和写作时间结合来看又另有所指 。
第二部分写治水活动的开始 。舜爷们派来的官员威风凛凛到达灾区,吃得好,住得好,只能听到学者们的不实之言,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想听,也听不懂 。官员们不办公也不见客,只是兴致勃勃地吃喝玩乐 。
第三部分借用大人们也无心听、无心为百姓做事的形象、学者的不实之言同国民代表的形象,深刻地讽刺当时昏庸的官员,趋炎附势的学者、百姓 。
第四部分写大禹治水的成功 。成了特权阶层的禹的硬骨头被软化,他并没有将他的实干精神投入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社会上的广大百姓仍过着蒙昧的生活,官员们依旧昏庸 。

鲁迅理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理水》写于1935年,两年前的1933年,黄河决口达五十多处,淹没了冀、鲁、豫等六十多个县,受灾人口达三百多万 。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人民死活,以“视察”、“贩济”为名,从中渔利,更加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 。
当时江南一带十四个省大旱,江、浙、皖三省受灾面积达几千万亩,仅安徽一省灾民就有几百万,浙江余姚还发生农民争水互殴致死的事件 。鲁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人民的种种惨状,感到极大的愤慨,对灾区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无限的同情 。
《理水》中舜爷的百姓在“洪水滔天”中挣扎的惨状,实际上正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 。文本中“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实际就指现实中国民党打着“视察”、“贩济”的旗号搜刮民脂民膏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水
【鲁迅理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