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系——石炭纪地层


石炭系——石炭纪地层

文章插图
嵩山地区和整个华北地区一样,自从中奥陶世地层沉积以后,就整体抬升为陆,以后的1亿多年时间,一直是陆地,缺少沉积物,故缺失了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以及石炭系下统 。
石炭纪是全世界最早的成煤时期,所以备受地质学界的重视,研究最早,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嵩山和华北地层区一样,石炭纪沉积类型属于地台型海陆交替相铝质岩-碳酸盐岩-含煤碎屑岩建造 。
对于豫西、豫北石炭系的研究,最早的是19世纪德国人李希霍芬和后来的常新富(1915),到1949年前,多人对地层做过多种划分,但缺乏系统的剖面研究 。1949年以后的十来年间,从煤、铝勘探的需要出发,以灰岩、砂岩等特殊岩层为标志层,对煤层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但古生物依据相对较少 。1962年河南地研所等单位对全省地层展开调查,石炭系的划分逐步转向以生物地层划分为主 。1982年后,河南地研所研究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区调队在编绘河南省1∶50万地质图的过程中,重新研究了石炭系代表剖面,取得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资料,石炭系的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表8-3) 。
表8-3 河南省华北地层区石炭、二叠系划分沿革表
表8-3 河南省华北地层区石炭、二叠系划分沿革表
石炭系在嵩山地区分布在北坡参驾店、涉村一线,东坡玉台、告城以东有零星出露,南坡西起伊川老君堂,向东在登封唐窑、新新煤矿、西白里坪、徐庄一线有连续分布 。
嵩山地区缺少下石炭统,中统仅有本溪组,上统包含太原组和山西组 。山西组在许多资料中划归二叠系,本文暂按《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划分方案叙述 。现按二统三组分别介绍如下 。
本溪组(C2b) 本溪组乃1926年赵亚曾、李四光创名于辽宁省本溪市以西牛毛岭,当时叫“本溪系” 。1951年由楚旭春引入豫西 。本溪组在嵩山北坡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之上(图8-21),南坡不整合于上寒武统崮山组之上 。本组厚度不大,但因受基底风化壳地形的控制,厚度变化极悬殊 。嵩山地区由于第四系覆盖,大部分地方出露不全,实测剖面较少,仅举巩义市张沟剖面为例,该剖面是1964年前由河南区调(测)队测制的 。本组由滨海、潟湖相铁铝岩、泥岩、滨岸相碎屑岩组成 。是本区铝土矿、铁矿的主要含矿层位 。本溪组化石不很丰富 。张沟剖面未采到化石 。但周边的登封大冶、费庄、巩义火石岭等地曾采到一些植物化石:博茨须鳞木、斯氏鳞木、猫眼鳞木、希尔霍芬贝叶等 。上述植物化石在豫西、豫北本溪组都可见到 。本区和邻区本溪组的岩相和含矿性完全可以互相对比 。本溪组时代为中石炭世晚期 。
图8-21 登封漏风地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上寒武统崮山组假整合接触素描图(据河南区调队,1964修改)
图8-21 登封漏风地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上寒武统崮山组假整合接触素描图(据河南区调队,1964修改)
巩义市张沟中世炭统本溪组剖面(图8-22):
上覆地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灰绿色灰岩
整合
2.灰、灰白、深灰色铝土岩(铝土矿) 3.8m
1.杂色铝土页岩夹鸡窝状赤铁矿 4.5m
假整合
下伏地层 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 。
图8-22 巩义张沟村本溪组剖面图(据河南区测队,1964)
图8-22 巩义张沟村本溪组剖面图(据河南区测队,1964)
太原组(C3t) 原名“太原系”,李希霍芬1882年创名于太原市西山 。创名后在华北区被广泛应用,但顶底板界线常因人而异,有的太原组包含了本溪组,有的不包含本溪组,大部分人将其划为上石炭统,但《河南省岩石地层》(1997)将其划归下二叠统 。本组与上覆地层山西组和下伏地层本溪组均为整合接触 。太原组在嵩山附近多被第四系覆盖,仅登封申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