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占世界人口死亡率的2%,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行为在世界各国都是导致死亡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 导致自杀的原因复杂,其中遗传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试图自杀的人具有一定的个体遗传易感性,这来源于其特定的个性品性,尤其是易冲动/攻击性行为品性 。 这种个体品性可以定义为内在表型,可在家族之中遗传传递,从而可以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研究自杀 。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自杀关系的研究进展】完成机构:[1]枣庄市市立医院急救中心,山东省枣庄277102 [2]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推荐阅读
- 参麻益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
- 甲基托布津可以灌根吗
- 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儿茶酚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生物样品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儿茶酚胺代谢限速酶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关系的研究
- 络脉绌急模型大鼠血浆皮质酮、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的浓度变化
- 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尿甲基福林和甲基去甲福林对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意义
- 肝硬化儿茶酚胺水平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 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哪些 什么是茶酚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