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饺|《一个早餐店的白描》

煎饺|《一个早餐店的白描》

文章图片

煎饺|《一个早餐店的白描》

文章图片

煎饺|《一个早餐店的白描》

文章图片


开锅了!小老板掀起大王莲一般的白铁皮锅盖 , 一锅腾腾的热气冲将出来 , 云蒸霞蔚似的 , 遮挡了我的视线 。 原本半包围在炉子旁边的人们迅速聚拢上前 , 又缩小了包围圈 。 人头攒动着 , 被排挤在圈外的我只能伸长了脖子 , 哟 , 原来是煎饺出炉了!
那些瘪塌塌的饺子挤挤挨挨排列在大铁盘上 , 由于排得太紧密 , 一个个粘连在了一起 。
“你要几个?煎饺还是包子?”
“一块钱两个 , 共五块 。 ”
“你呢?你要几个?”

小老板手中有把石灰刀 , 用来抹墙壁的那种 。 他竖着使石灰刀 , 娴熟而快速地进行切割、分离 , 一个个略带金黄的煎饺被换成微信或支付宝里的到帐金额 , 叮叮叮提示音是他眼中最悦耳的音乐 。
煎饺里的肉少得可怜 , 只有指甲片大小 , 煎饺里的空间大得可以塞进一个小指头 。 按照常规标准 , 我们是看不上这样的货色的 , 但这个店是附近唯一一家持之以恒开着的早餐店 , 本来还有几家早餐店一起竞争 , 最后那几家都败走麦城 , 小老板是唯一坚持下来的 , 可以说是“剩者为王”了 。 那么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他可能是找到了那个一般人很难找到的、经营中的平衡点 。

早餐店很小 , 里面只能放四张方桌 , 非常拥挤 。 门口左边的中年男子管泡油条和烙烧饼 , 他的“工作台”占了很大一块面积 。 我从女儿出生到如今 , 搬出去又搬回来住 , 期间经历十五六年时间 , 这位男子已经从大叔变成了大伯 , 仍然守着他的“面粉工作台” , 炸油条 , 做大饼 , 后来纳入新产品 - 油炸麻球 。 他的油条和大饼越做越好吃 , 炸麻球更是炉火纯青:刚出锅时的麻球浑圆半透光 , 一口咬下去 , 半口是空气 , 半口是甜蜜 , 松香好吃 , 成本又低 。 大伯后来还研发过一种炸稞:就是一个大饺子 , 里面包豆芽菜、辣粉条和少许鸡蛋丝 , 但是这个产品没成功 , 因为那稞的个头大 , 包边之处难以炸透 , 馅料最里面的辣粉条有时还是凉的 。 等包边之处炸透 , 馅料也热透 , 其他地方又炸过头了 , 变得坚硬磕牙 。 炸稞尝试失败 , 现在已经不卖了 。

和大叔共用一个“工作台”的大姐 , 管做蛋饼 , 两人面对面站着 , 一站就站了好几年 。 大姐原先是端盘子和收拾碗筷、负责搞清洁卫生工作的 , 前任摊蛋饼的人走了 , 大姐硬着头皮顶上 。 经历了跌跌撞撞、日复一日的锻炼 , 如今大姐摊蛋饼的功夫终成正果:只见一个竹蜻蜓在鏊盘上或画着满月圈圈 , 或左右翻飞 , 油画刷子被用来刷甜辣酱 , 如今大姐动作进退有度 , 收放自如 , 柔而不慢 , 快而不乱 。 只是有一点 , 大姐越来越胖了 , 腰身占据小店入口狭窄通道的面积越来越大 , 以至于别人进出小店只能斜侧着身子 , 出入小心 , 否则左边是滚油锅 , 右边是鲜红的炉子 , 这边一桶大白粥 , 那边一桶鲜豆浆 , 哪个都碰不得!
门口右侧木桌是拌面阿姨的工作台 , 她同时负责打豆浆、白粥或豆腐脑 。 也不知为啥 , 拌面阿姨换了好几茬 , 是此店流动性最高的岗位 。 第一届拌面阿姨是位老婆婆 , 许是因为年纪大 , 做的拌面口感软 , 符合我口味 。 此后来的拌面阿姨中有位高个头的 , 脾气特差 , 满身带着怨气在工作似的 。 因为急着上班 , 我们有时会自己拿了碗去打豆腐脑 , 她便大声呵斥抱怨 , 像被人抢了偷了似的 , 让整个小店充斥着刀剑火药味 。 绝不能让一天刚开始的心情毁在早餐店里 , 那段时间我便很少光顾这小店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