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汉字的来历


一些汉字的来历

文章插图
原始文字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 。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 。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 。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 。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象形指事时代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巨细靡遗描绘意象的方式往简化成容易纪录刻画的方向变迁,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 。这一时期的汉字也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 。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传播,对中国的统一以及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 。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很少,以象形与指事的独体字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来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 。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后世的新字“纹”的功能,表示一组成各种事务的规律、型式,不单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兽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织“文”、手指的指“文”等数种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发明《汉字的故事第262页》,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经定型,成为下个时代形声会意组字法的基础 。形声会意时代为了能更精准的表述,最早从小篆的时代开始,因应随文明发展不断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为基础,发展了形声、会意的组字法,以组合字的方式,来细化大量的字出来,使得文书上记载越来越精密,在楷书以后到今天一直为造字的主力 。例如: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种;但演化到现在,细分成“舨、舟、艇、船、舰”等不同小大规模与形制的“舟” 。一开始金属只有“金”一种,但随著冶金技术的发展,对于金属的知识更加丰富,“金”被细化成“金”、“银”、“铜”、“铁”等等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和武周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同时发明的文字还包括圀、瞾、囝等 。人称则天文字 。五代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煛弊帧?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 。例如随著“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于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 。(而在同一时期,朝鲜半岛采用了“麦酒”这个名字作为“啤酒”的译名 。)近代化学名词在翻译成中文时,也用了形声指事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钚”元素与“醇”基、“醛”基等有机化合物名词 。另外化学上还有很多将两个字的部分凑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的字,其发音也是两字发音凑合而来 。如“烃”(碳氢)、“羰”(碳氧)、“巯”(氢硫)、“羟”(氢氧)等 。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 。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所发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港、澳由于当时乃它国的殖民地,所以并未受到简体字的影响;而台则因政治因素也未受简体字的影响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独体字为基础,使用形声、会意组字法随著文明的发展,组出表示新事物的合体字,这使得记载为文时,以前述的各种不同的船来说,只要看一单位的字体,我们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种“舟”,这样辨识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过来,以组词的方式就要看过前后文(或短或长)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断正确的意义,较缺乏辨识效率,但方便口语沟通(汉字同音字太多,听觉不易辨识,解法一为组词,二为如韩日语数音为一字:“里”发音为海里) 。现代汉字形成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 。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 。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 。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 。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体等字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