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鱼通藏寨与菩萨山风光! 菩萨山风景区


菩萨山风景区(康定鱼通藏寨与菩萨山风光!)




川西民族走廊地区分布着一些名为藏族而实具独特语言、文化色彩的古老部族 ,其族源迄今仍然是谜 ,居住在四川泸定、康定县境内的贵琼人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根据历史文献及有关调查报告,初步认为贵琼人是古牦牛羌的一支,唐武后时以酋首居住在贵川 (今宝兴河 ),称为贵川羌 。唐末,贵川羌酋首改高姓,迁居天全碉门外砂坪,称为砂坪番 。南宋时一些贵川羌迁居岩州,与原住王氏等部落羌杂居、融合,仍称贵羌,或译贵琼、顾羌 。明代岩州贵羌向康定东北部鱼通等地发展,与原住藏化羌人融合,成为贵琼人先民 。基于语法问卷和长篇故事收集到的语料 , 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麦崩乡的藏缅语贵琼语为例 , 对贵琼语的存在动词进行了探讨 。贵琼语有三个存在动词,其使用取决于存在物的生命度 。本文讨论贵琼语存在动词的类别及生命度对其的影响、贵琼语存在动词的语法范畴、贵琼语存在动词的否定形式及其对应的"否定存在演化圈" 。






鱼通即是康区一个古地名 , 也是康区一古老族群的自称 , 他们自称gu tcha(贵琼) , 当地汉语方言称其为鱼通人 。四川大渡河峡谷与川藏古老商道--茶马古道的十字交叉口附近,即今天四川省康定县东部大渡河峡谷的沟壑之间,分布着用其语言命名的"贵琼人"(gu tcha) 。这群自称gu tcha的人,在当地汉语方言里又称为鱼通人,现居住在康定县东部的峡谷间 。鱼通现约有-万五千人左右 。语言学界称为"贵琼语" 。




鱼通位于四川省康定境内大渡河两岸的沟壑之间 , 具体包括大渡峡谷之康定东部的姑咱镇、时济乡、舍联乡、前溪乡和麦崩乡 , 当地人称这一区域为下鱼通 , 康定三合乡、金汤乡和捧塔乡称为上鱼通 , 此地区既是藏彝走廊和茶马古道贸易通道的交叉地带 , 又是多元文化接触和层积之区域 。




其中鱼通文化最为显著属麦崩乡的十一个自然村 , 麦崩乡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境东北部 , 距市区47公里 。人口0.3万 。辖为舍、日央、高悟、敏千、磨子沟、昌昌、瓜达沟、厂马、含泥、下火地10个村委会 。乡政府地址位于因五世达赖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在此创立第一座格鲁巴寺庙而得名的甘孜麦崩乡磨子沟村 。




鱼通人居住的藏寨以四角碉楼五层为主 , 长8拖 , 宽5拖 , 高15米 , 按现计算占地面积约115.60平方米 。藏寨正面正中有一高1.92米 , 宽1.6米的两扇内开门 , 门后有一横门栓 , 可预防外人入内 , 夜间均为拴上 , 防止强人入内抢劫钱物 。房屋正面左侧有一层面积10平方米的厨房 , 内为土灶和餐桌 , 共全家餐饮使用 。右侧为3平方米的茅房一间 , 正房前右地下一层与房下右地下室相开门 , 内养家畜(猪、牛、马羊等) 。正门进去为堂屋 , 高3米 , 面积为碉楼占地面积减去墙体面积 , 供"打平伙、跳锅庄、耍狮子"等使用 , 大门正对面墙上正中有一神龛用于供奉(天地君亲师)和祭祠 。堂屋内进门右墙角处有1米宽木梯上二楼 , 二楼高3米 , 均为就寝房间 , 隔为4到5间左右 , 在上三楼高2.5米为一半土楼露天 , 用于晒农作物;另一半为放置农作物和一间经堂 , 经堂用于供奉菩萨和为喇嘛备用 。在上楼为凉干农作物区域 , 高2.5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