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确定下来后为何天数不确定 伏天一共有多少天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间——三伏天 。
我们都说三伏天,但到底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三伏的那些事 。
所谓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通常是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之间,长为30或者40天的一段时间 。
这段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有“热在三伏”的说法 。
那么三伏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阴阳书·历法》所记载的规定,“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
也就是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这个说法成为后来推算三伏所采纳的依据 。

三伏天确定下来后为何天数不确定 伏天一共有多少天

文章插图
夏至和立秋作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内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庚日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从我们古代历法中涉及到的干支纪法说起 。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法”,是一种是采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按一定规则相配合,用来记年、月、日、时的方式 。
具体使用时,采用天干、地支各一个字(要注意的是,这里必须是天干地支各一个字,不能两个都是天干或者都是地支),并且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两两一组 。
比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提到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中丙辰就是干支纪年的方式 。
丙是天干,辰是地支,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两两一组;再比如我们看一些古装剧中有时会提到生辰八字,也是用这种干支的方式来记某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每组两个字,共八个字,因此叫生辰八字 。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三伏天确定下来后为何天数不确定 伏天一共有多少天】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了解了干支历的基本规则,我们也不难推算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总共有60种 。
而庚日就是指干支记日中带“庚”这个天干的,共有六个,即庚午日、庚辰日、庚寅日、庚子日、庚戌日及庚申日 。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阴阳历》中关于三伏的说法,以今年为例,我们翻开一本有干支历内容的日历会发现,今年夏至日(6月21日)为乙巳日 。
然后本着夏至日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的原则往后数,发现第三个庚日为7月16日(庚午)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7月26日(庚辰)为中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