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有哪些?谁的权力更大呢?

殷商王朝时期,“宰”这个文字第一次出现,它所代表的含义是“支持”;春秋战国时期,“相”字出现,最早的含义为“辅助” 。因此宰相的含义是“辅佐天子、统领百官”,是中国历史上为官者权利、地位、名利的象征 。
很多看官对战国的历史比较了解,秦扫六合,统一中原大地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有哪些?谁的权力更大呢?

文章插图
注意 , 这里设置的是丞相,而并不是宰相 。秦统一六国后,设立了“三公九卿”,这里的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 权力非常大;太尉:掌管全国兵马军事,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检查百官,协助丞相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有哪些?谁的权力更大呢?】三公的权力都是非常大,实际上,他们已经是最早意义上的宰相 。西汉时期宰相在秦朝的三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
第一:名称改变
太尉改成大司马 。汉武帝时期废除太尉(军权),设立大司马;丞相改成大司徒 。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国相,也叫大司徒;
御史大夫改成大司空 。汉成帝时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 。所以三公更名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三个官职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西汉宰相 。
第二:实权变化
西汉时期,三公权力有所下降,在三公之上还偶尔设立太傅、太保、太师几个虚职,没有实际权力和职权,但地位却很高 。东汉初年 , 大司马改为太尉,大司空和大司徒改为司空和司徒 。东汉末年,看过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董卓自封相国;曹操废除三公,自封丞相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有哪些?谁的权力更大呢?

文章插图
隋朝虽设有太师、太保、太傅和太尉、司徒、司空,但实际上都是虚职,没有实权 。同时隋朝设有门下省、尚书省、內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其中门下省、尚书省、內史省三省权利极大 , 是实际上的宰相 。
唐朝依然实行三省首脑为宰相,但有很多有才干的官员被封为“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名,这些官衔也属于宰相 。
北宋初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也属于宰相 。宋神宗时期 , 实行“元丰改制”继续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设左右宰相 。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 , 中书省权力最大,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官职中书令 , 但实际上是一个虚职,实际的宰相权利归在中书令手下的左右丞相手里明朝初期,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 , 但后因宰相胡惟庸造反,朱元璋废除几千年的宰相制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朝出现了新的权利中心——内阁 。内阁首辅就是实际上的宰相,只不过名字改了而已 。
清朝虽仍有内阁,但权利却不高,在内阁之上 , 有一个满族人的皇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康熙皇帝设置‘南书房’,成为国家权利中枢;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从此之后 , 宰相制等同于废除 。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一定要设置宰相 , 有一定要慢慢废除宰相制呢?因为封建社会是世袭制,一般而言,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比较贤明,或者比较有作为,但谁又能保证,开国皇帝的儿子、孙子、曾孙子依旧贤明呢?
一旦国家遇到一个昏庸的皇帝,那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沉重的打击,所以 , 世袭制的封建王朝拥有宰相是非常有必要的,皇帝虽然是世袭制,但宰相可是有能者居 , 这样一来,一旦皇帝昏庸,但至少还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宰相 , 能过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