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死后刘备都做了什么 诸葛亮是怎么看清刘备真面目的
还不知道:诸葛亮看清刘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张飞死后,诸葛亮如何看清了刘备真面目?看看刘备说了什么?
“忠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所赞美和向往的美德,不忠不义之人也往往会被历史所谴责 。而《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一直都是后世后代所推崇的忠义的最高标准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本无交集,但经过结义时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也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 。

文章插图
但是人们后世所流传的桃园三兄弟,坚不可摧的兄弟情,坚守忠义的人物形象,是真实存在的吗?这种至高无上,难以到达的精神追求不禁让人产生怀疑,刘备 , 关羽和张飞真的一辈子都未曾改变初心吗?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所请出山的,这个故事一直为大家所流传 。不仅仅是诸葛亮,后世后代都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打动着 , 更对刘备重视他与关羽张飞的兄弟情十分欣赏 。但是刘备在听到张飞死讯时究竟有什么样的反应,才让诸葛亮一时心寒 , 看清了刘备真面目?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备在称帝前的顺利不无道理,因为他那时非常得民心 。
对于关羽和张飞,三人初次相遇便觉得脾性相投 , 甚至直接在张飞家的后院,也就是所谓的桃园,拜了兄弟,立誓要同生共死 。再后来刘备扩大势力时 , 关羽和张飞也是功不可没 。“桃园三结义”奠定了刘备后期发展的人才基础 。
在百姓心中,刘备是仁厚贤德的君主 。《三国志》中记载过,曾经有一名刺客接到刺杀刘备的任务 , 但是听说他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就放弃了刺杀任务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多高 , 但这足以看出 , 刘备在当时宽厚待人,深得民心 。
于诸葛亮 , 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先生出山 。他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而刘备对兄弟情的重视更是让诸葛亮为之动容 。出山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来写下《出师表》,流传至今,为世人所称赞钦佩 。
【张飞死后刘备都做了什么 诸葛亮是怎么看清刘备真面目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观点最早出自孟子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 斯得天下矣 。”这句话,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在临死前也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过 。后来唐代的魏徵也以此劝告李世民,也就有了更经典的“民如水 , 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若是刘备一直深得民心,应该早早地就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分裂时期,达到权利的巅峰之位 。但是后来刘备的一些态度转变使得他的民心丢失,更动摇了他的统治基础 。现在就让我们继续往下品谈刘备的过失 。

文章插图
失民心者失天下
刘备称帝后,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而他仁厚的形象也渐渐破灭 。
夷陵之战中,刘备想率领将士进行反击,但是因为他平时的冷血,将士竟不听他的,所幸诸葛亮及时挽救局面,才使得对蜀国并未造成太大的伤害 。被大家所熟知的长坂坡之战,更是可以看出,刘备已经逐渐变得冷血无情,甚至可以利用孩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刘备一系列的行为,虽然没让诸葛亮彻底心寒,但到底还是让诸葛亮对他感到失望 。这种失望的情绪,真正转变为心寒,是在张飞死后 。

文章插图
张飞之死要先从关羽的死说起 。关羽守荆州,却遭到东吴的袭击,最终丢失性命,蜀国失掉荆州这一片宝地 。刘备得知消息,十分愤怒,甚至亲自率军征讨孙权 。在众人的眼里,刘备亲讨东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 , 重视他和关羽之间的兄弟情 。
但细细想来,如果关羽失守的不是荆州呢 。荆州是刘备经过长期的努力才拿下的根据地 , 但却在关羽驻守时被东吴攻下 , 刘备必然不甘心 。再加之,当时蜀吴的关系僵化,正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撕毁盟约 , 宣布开战 。而关羽之死恰是一个机会 。
关羽死后 , 刘备讨伐东吴 , 而张飞强令手下在短期内打造白衣白甲,以告慰关羽之灵,但任务量过大,短时间难以完成,引发了将士的不满 。而且由于悲痛,张飞借酒浇愁,酒后就鞭打责罚手下的将领,引起了部下的反抗情绪 。将领范疆张达便趁夜晚之际 , 杀害了张飞 。
张飞的死讯首先传到了诸葛亮那里,诸葛亮便传达给刘备,但当时已是帝王的刘备得知消息 , 连眉头都没皱一下,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声:“我知道了 。”那时,刘备的无情的真面目才完全显露出来 。站在一旁的诸葛亮,内心也是复杂万千 。
刘备初出茅庐,以德治人,宽厚待人,有着少年的热血和激情,但是时过境迁,登上帝王之位的他,却变得冷血薄情,不得民心,引起将士的反感 。这其中的原因众多,或许根本是帝王权力的诱惑 。
自古帝王多薄情
在兄弟之情和帝王之业中,刘备毅然的选择了自己称霸中原的帝业 。迷恋权力 , 用尽一生去追求最高权力的刘备最终被权力所毁,也没有登上权力的高峰 。自古以来,受到权力诱惑的人很多,能守住初心 , 坚持本心的人少之又少 。

文章插图
刘备在关羽死后,以此为借口 , 想要征讨东吴 。其实对于刘备想讨伐东吴的行动,遭到了蜀国多位大臣的反对 。在当时,东吴听到刘备要立誓征伐的消息后,就派使者,送信件,想要向蜀国求和 。但是刘备那时气势正焰,对于关羽死 , 失荆州一事愤恨不已,所以果断拒绝求和 。
这也就出现了后来的夷陵之战 。刘备亲自率军作战,后来与吴军僵持不下 。这是便有大臣向刘备建议,暂时搁置战事 , 等准备充分后再战 。但这时的刘备已经被征服东吴,以谋取更多的帝王权力这一诱惑所迷了眼 。
在夷陵之战时,张飞率军 , 本要与刘备汇合,却在途中遭到部下的杀害 。刘备听此消息,只说了“噫 , 飞死矣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哦,张飞死了 。”这句话中丝毫看不出当年结拜兄弟时的那份真情 。也让刘备身旁的诸葛亮和众多大臣感到心寒 。
而夷陵之战以东吴寻求魏国的帮助 , 打败蜀国结束 。蜀国也因此深受打击,军士气势衰弱,民心不稳,社会动荡 , 也就造成了蜀国最终的灭亡 。而刘备终不得最高权力,未能走上帝王巅峰,郁郁而死 。

文章插图
小结:
《三国演义》虽在记载三国时期的历史,但它毕竟是一本小说 。读过《三国演义》之后,不难发现作者罗贯中对蜀国的将领尤其是刘备进行了美化,而对待魏国的曹操却是以奸臣相称 。所以在阅读三国相关的资料时,也不必斤斤计较,对每个人物有自己的见解便好 。
将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前期的仁厚和在登上帝王之位后的无情对比 , 可以看出权力对古来今来的人们的诱惑之深,足以让人迷失自我 , 忘记初心 。丢失本心,忘记了来时的路是最可怕的,因为你会忘记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所以保护好自己的初心 , 才能不断砥砺前行 。
古今往事,随风飘过就好 。有时候聊聊历史,谈谈天下,也就当做一种消遣罢了 。但是在聊历史,谈天下时,怎么从古观今,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不可忽视的 。
推荐阅读
- 关羽兵败之时,为何刘备一直没有发兵救援呢?
- 李斯辅佐过秦始皇统一天下 李斯死后为什么会被剁成肉酱
- 赵云身为常胜将军,为什么会被刘备冷藏?
-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都没有对手了 司马懿为何再也没有伐蜀
- 刘备为何总是自称自己为“豫州牧”呢?
- 刘备取得益州后,为何不把荆州还给孙权呢?
- 关羽和张飞被称为“万人之敌” 万人敌指的是兵法还是人
- 韩信作为一代军神却死后吕后之手 韩信之死和刘邦有关系吗
- 董卓死后,西凉军为什么群龙无首?
- 刘备起兵时27岁 刘备前半生为何基本说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