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打破壁垒 只为人才

2004年,姚期智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来到清华大学开启全新学术探索和育人之路 。他的回归被认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学科的空白”,他在清华一待就是17年 。
此前,姚期智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任教,并于2000年荣获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 。至今,他仍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华人学者 。
回国时,他曾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这件大事,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引领中国‘图灵’之路” 。
几个月前,年过七旬的姚期智宣布,即将开启培养“量子人才”的新举措——量子信息班 。这是他继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人工智能班之后,在清华创办的第三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
以学科发展为根基,引进战略性人才
采访人员从清华大学了解到,近年来,学校锚定发展目标,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大力引进战略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工程、景观学、天文学、药学等新建学科的快速发展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凸显了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校主动担当,决定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
结合相关学科发展,该学院吸引了一支“梦之队” 。原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接受学校邀请,担任首任院长 。
陈冯富珍表示,学院定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产业合作 。“同时具备高起点和大局观,未来还将在智库建设、国家政策体系和干部培养体系建设方面为国家作贡献,助力国家公共卫生制度体系和国家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人类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 。”
重视青年,为国家发展“育好苗、选好材”
青年教师处于人生最有活力、最富创造力的阶段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如何留住、培养好一群优秀的青年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
据了解,清华大学打破博导制度,给予青年教师同等学术待遇,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教授一样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 。支持青年教师牵头组建团队、申请国家重点课题 。
2009年,汪玉毕业后留校成为助理研究员 。2011年晋升副研究员,2016年被聘为长聘副教授,2018年被聘为长聘教授,2020年任电子系主任 。10年许,汪玉就成为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全方位成长的杰出人才 。
“我刚留校时,学校的助理研究员不招硕士和博士 。后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年轻人慢慢有了独立指导学生的权利 。我认为这非常关键,给了年轻人更大的成长空间 。青年时期其实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有活力的时候,在这时让他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研究,是非常好的 。”汪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
最近,汪玉在组建新的研究团队 。“我原来是做面向智能的电路与系统的,最近找了几位青年教师,他们都是对通信、多个智能体协作理论、定位、算法感兴趣的 。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团队,一块往‘协同智能’方向努力,一起来解决学术问题 。”在汪玉看来,不同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既能互补,又能形成合力,突破一些学术上的空白 。
此外,清华大学近年来大幅提高科研启动经费支持,2020年新入职青年教师人均科研启动经费比5年前增加近10倍 。此外,2019年清华大学启动面向海内外的“水木学者”计划,为处于学术生涯初期的青年提供一流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生活待遇,让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厚积学术底蕴 。
育人为本,让大学生成为未来的“领跑者”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打破壁垒 只为人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