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陕师大前校长房喻“顶天立地”做科研,带领团队屡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出国之利器

危险|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文章图片

房喻(左二)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他同时又很尊重学生,常常强调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痴迷科研的人,多少会有点“疯” 。
为了研究爆炸物敏感材料,出差途中,一看到嗅爆犬,房喻就跟着跑,观察犬的行为 。在实验室,他举着臭袜子,托着烂苹果,跟学生一起排除“异味”干扰 。经过20余载持续攻关,房喻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爆炸物探测装备 。“只要接触过爆炸物,哪怕清洗两三天,也能瞬时测出 。”
面对入选中科院院士的喜讯,采访开始前,房喻就建议我们不要过分强调院士头衔 。“我更看重老师这个身份 。”
身为老师,房喻愿意花更多的钱,让学生睡卧铺、坐动车去参加学术论坛,以示对科研的敬重;在他的鼓励、推荐下,从陕北沟峁间走出的农村学生贺美霞,如今“长”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室……
“我愿一辈子做老师 。”这位陕西师范大学前校长说 。
用技术感知“危险”
数秒内检出“装过爆炸物后,清洗40多次的容器”“接触过爆炸物,清洗2到3天的手”
扫雷、反恐、寻找爆炸物、监测危险化学品……过去20多年,房喻的研究一直和“危险”密切相关 。他的“职业病”,是喜欢在科研上“冒险”一点 。
比如2004年,他出差到澳大利亚,在墨尔本机场偶遇了七八只正在执行公务的嗅爆犬 。与别人紧急避险、绕道而行不同,48岁的房喻习惯性地追了上去,跟着犬跑 。
“我想得很简单,就是想看清楚嗅爆犬,到底会对哪些气味警觉 。”房喻说,“我们的研究,离不开对危险‘气味’的探测,但我们很难接触到嗅爆犬 。机会难得,就顾不了那么多 。”
房喻的研究,实际上是研发替代“嗅爆犬”的“智能狗鼻”,即微痕量物质的气相探测技术,以实现对各类危险物质如爆炸物、毒品等的高灵敏度探测,其中核心技术是传感器 。
“传感器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领域 。我国民用传感器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产品占据 。”房喻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全球率先启动了‘电子狗鼻’计划,逐渐形成了技术垄断,并控制了相关产品的全球定价权 。一台重量不足1公斤的设备进口到国内,售价达42万元,几乎不讲价,我们毫无话语权 。”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扩大开放,地铁、机场、国际会议、重大赛事等安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国产技术却捉襟见肘 。嗅爆犬作为传统探测方式,不仅成本大,且准确率不高,还面临“生老病死”的难题 。“我们深感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
周期太长、投入太多、风险太大……传感器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十年 。1998年回国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后,在当时楼道里还经常“浓烟滚滚、气味扑鼻”的实验室条件下,房喻带着学生开始破解传感器“薄膜荧光探测”技术之谜 。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中,房老师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晚上10点 。即便是除夕之夜,也要师母大驾光临,才能把他从实验室请回家过年 。“房老师的春节,往往只过一天,大年初二就回实验室了 。”学生丁立平说 。这在房喻看来却很正常,因为“教授一定是走得最晚、来得最早的那个人 。自然科学必须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个环节,玩不得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