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何要从窄科普到宽科普( 二 )


在科普市场细分化之前,国外科学家经常亲自参与宽科普的工作,比如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写的那本著名的《双螺旋》既是个人的回忆录,又是高级科普,以生花妙笔记录了发现DNA结构的故事,那里有对众多既竞争又合作的科学家们的描写,还有关于实验的进展、方法、假设与猜想的验证等,全方位、生动地展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 。再比如美国科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本身既是优秀的古生物学家,又是思维活跃的科学史家,他的很多作品也全方位展现了科学的发展历程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积极从事宽科普的典型案例,希望未来中国也涌现出一批积极投身到宽科普中的一线科学家,助推科普事业的专业化发展 。
在笔者看来,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衍生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即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也是重要的科技资源,因此也应该成为宽科普关注的对象 。只有这样,才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科技强国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科普对于这些战略科技力量的关注,既能提高公众的自豪感,也能倒逼与监督这些战略科技力量做得更好 。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