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红汤面,阳春面

从红汤面到阳春面 ,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记忆 , 本以为能在小镇上找到 , 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 被改造了的面馆 , 已经没有了饮食店的痕迹……
撰文/颜光明
在西市街上闲逛 , 见一家面馆与沿街的不同 , 很洋气 , 觉得新鲜 。 跨进殿堂 , 全然没有了小镇的味道 。 见有客人进来 , 女店主笑脸相迎 , 穿戴时尚 , 开口透露了她是本地人 。
“想吃点啥?”我被店主问住了 , 本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店里的装饰 , 没有尝鲜的欲望 , 却被问得不好意思起来 , 随口应道 , “有啥吃的?”店主忙凑上来介绍他们家汤面的特色 。 我瞄了一眼“面单” , 要了一份红汤面敷衍 。 “还要啥浇头?”店主殷勤地追问 , 我说不要了 。
在等红汤面时我打量了店堂 , 仔细看了装潢 , 甚至门口放的神龛 , 感觉这是刚开张的新店 , 吃客仅我一人 , 没有人气 。 环顾四周 , 整个店堂布置就像咖啡馆 , 与小镇调性完全不搭 , 见店主清闲的端坐着看书 , 听着平弹 。 看来这面馆生意的清淡就在于没有特色 。
面的|红汤面,阳春面
文章图片
我顺从地吃了起来 , 感觉就像吃阳春面 , 很自然地想到了从前……
红汤面很快端上来 。 “这汤水全都是高汤熬出来的 , 不带味精 。 ”店主热情地催我尝尝 。 我尝了一口 , 说“爽口” , 并向店主要一点醋 。 店主忙说 , 放了醋烫面的味道就不纯了 。 我顺从地吃了起来 , 感觉就像吃阳春面 , 很自然地想到了从前……
上海人喜欢吃阳春面 。 在大饼油条7分钱一付的年代 , 阳春面属于高级饮食 。 能来一碗阳春面也算享受 。 这是属于上班族的阔气 , 对于不赚钱的小孩那是不小的奢望 。 说来谁也不信 , 才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 , 在我少时的印象里有点奢侈 , 原因是兜里要有钱的才能进去(饮食店) 。 这种感觉 , 用今天的眼光看 , 就有了一种区别 , 或“阶层”的划分 。 在36块万岁的年月 , 大家并没有感觉这样的差距 , 其实就是赚钱与不赚钱的差别 。
记得有一次好不容易积攒了几毛钱 , 伙同发小去弄堂门口的小面馆(饮食店) , 要了两碗阳春面 。 见从大锅里用竹篾笊篱捞上面条 , 整齐如发的“头势”躺在用青葱和猪油调好的汤水里 , 热气腾腾端上来 , 那烫、面、葱 , 清香诱人 , 味蕾打开 。
对于年少的我们 , 受制眼界 , 以为这是对最美饮食的认知 。 当然 , 来此并不是因为贪嘴 , 而是很幼稚地想体验一把赚钱人(上班族)的感觉 , 进入店堂的潇洒 。 我同发小望着端上来的阳春面 , 看了半天没吃 , 而是愣着 , 面面相觑 , 引来店员好奇 , “你们在看什么?”我们不好意思地说 , 没有 , 在看汤里的葱花……
阳春面就是光面 。 所谓的汤 , 就是猪油、盐、葱花 , 开水一冲即是 。 一碗面 , 二两 , 也就从锅里捞起一筷头的面量 。 我很喜欢看面师傅的操作 。 随着店员的在店堂里发出“两碗阳春面”的指令 , 炒台上的师傅随手抓起两把面条朝沸腾的大锅里一扔 , 应声道 , “来了!”见面条在热锅里飘浮起来 , 浓稠的锅水泛起泡沫堆起小小的涌浪 , 竹篾笊篱下锅捞起面条 , 在空中抛抖一下 , 再轻巧地将面条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汤碗里 。 那身手真美 , 堪称手艺 。
开吃前 , 先倒上醋 , 放入辣椒 , 再加酱油 。 店员见我们倒了很多 , 咋呼道 , “小赤佬 , 不要钞票就可以瞎倒啦?”吓得我们不敢吱声 , 埋头吃那又咸又辣又酸的阳春面 。 那一幕至今难忘 。 后来 , 以至于现在 , 提到阳春面就会想起那时得不偿失吃面的吃相 , 刻骨铭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