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难忘家乡糍粑圆

糍粑|难忘家乡糍粑圆

文章图片

糍粑|难忘家乡糍粑圆

文:郑学良
过去在农村 , 打糍粑是腊月里最喜庆、最具仪式感的年俗活动 , 打糍粑有多重寓意 , 一来庆贺当年是五谷丰登年 , 二来祈福来年是风调雨顺年 , 三来圆圆的糍粑象征美满团圆 , 正因糍粑象征丰收团圆 , 所以正月去拜年的礼物必须要有糍粑 , 国人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期盼和奋斗目标就是生产丰收、生活富足、家庭团圆 , 过年打糍粑正契合了人们的追求和梦想 , 所以格外被看重 。

打糍粑的工具主要有甑子、石臼、木槌等 , 这些家什平时不常用 , 腊月初 , 保管这些工具的热心肠村民里里外外忙开了 , 要把甑子放到水塘中浸泡几天 , 确保四周不漏水 , 从屋子角落抬出石臼 , 抹去灰尘 , 再用竹扫把清洗洗涮干净 , 一对大木槌也要放在水桶中浸泡 , 使木槌柄与木槌棒接头处更加牢靠 , 防止打糍粑中木柄飞脱 。
打糍粑先要蒸糯米饭 , 一般由较年长、有经验的老把式负责 , 先担来几担井水倒入大木桶 , 糯米放入木桶中浸泡二三个小时 , 然后沥干 , 再放入甑子蒸 , 直至蒸熟 , 由壮汉从厨房抬至地坪处 , 这时就有专人负责铲饭 , 用脸盆或木盆装 , 倒入石臼中 , 由两个壮汉负责捶打 , 打糍粑是个技术活 , 讲究的是快、稳、准、狠 。 所谓“快” , 一大木桶糯米饭有百十来斤 , 要在一二个小时之内趁糯米饭还热时快速打完 , 不能磨蹭 , 不然的话糯米饭冷了打起来不但费力 , 更易变成生米糍粑;所谓“稳” , 米饭刚倒入石臼时 , 先用力捣烂 , 然后再轻轻捶打 , 主要是防止米粒没打烂而四处飞溅:所谓“准” , 木槌高高扬起往下捶打时 , 要对准石臼中间打 , 打糍粑生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打不准 , 往往一捶下去 , 打到了石臼边缘上 , 震得自己虎口发麻;所谓“狠” , 随着米粒逐渐变烂而变得黏稠 , 就需要加大力气 , 累得两人“嗨哧嗨哧”使劲往下打 。 待石臼里的米饭打成一团饭泥 , 两人用力将糍粑扯起 , 甩到屋内的磨盘或石板上 , 妇女们赶紧用细棕绳套住木槌用力扯下糍粑 , 涂抹上食蜡 , 快速捏成一坨坨的糍粑团 , 小孩们则把糍粑团搬到一旁的案板上间隔摆放 , 大人合力将上下二块案板合上后 , 就轮到了小孩们最快乐的事:踩糍粑 , 大一点的小孩争先恐后一哄而上 , 二三岁的小孩也要母亲或奶奶抱到案板上 , 使劲用力在上面踩啊嘣啊 , 往往这时大人们慈爱的说:“够了够了 , 别嘣了 , 莫把灰尘踩到糍粑里” , 在大人们的催促声中 , 依依不舍地从案板跳下 , 打开案板后 , 一坨坨的糍粑团就变成了大小、厚薄一致的糍粑了 , 圆圆的就像一个个十五的月亮 。

打糍粑自然就离不开吃糯米饭和吃糍粑 , 在打糍粑的过程中 , 人们先尝为快 , 即是品尝美味 , 也是享受丰收的喜悦 。 那时糍粑有很多品种 , 除白米糍粑外 , 最常见的有高粱糍粑、薯米糍粑、豆子(绿豆、红豆)糍粑等杂粮糍粑 , 杂粮糍粑是将这些杂粮与糯米一起蒸一起打 , 最好吃的是当属薯米糍粑和豆子糍粑(米饭) 。 吃糯米饭一般是吃豆子饭 , 当豆子糯米饭蒸好后 , 大家就挖一勺子或手抓一把捏成米团吃 , 吃豆子糍粑和薯米糍粑则是打好后在没有涂抹食蜡之前 , 大人们会吆喝:“想吃薯米(豆子)糍粑赶紧啊” , 扯上一坨还冒着腾腾气的糍粑放入嘴里 , 薯米糍粑甜津津、豆子糍粑香喷喷 , 非常好吃 。
打好后的糍粑待冷却后 , 选择在立春之前 , 担来几担井水 , 将糍粑放入大缸浸泡 , 方法得当话 , 可以保存三四个月 , 糍粑吃法多样 , 有烧、煮、煎等多种吃法和多种美味 。 一是烧糍粑 , 将糍粑置于铁炕架上 , 放在柴(炭)火中烧烤 , 为增加糍粑味道 , 在烧糍粑同时 , 还同时烧一截腊猪肠 , 糍粑烧熟后 , 包上腊猪肠、霉豆腐、咸菜、砂糖等 , 吃起来香喷喷、脆酥酥;二是煮糍粑 , 又分甜酒煮糍粑和菜煮糍粑 , 甜酒煮糍粑 , 就是将甜酒与糍粑一起混煮 , 为增加甜味加入红糖 , 吃起来软糯津甜 , 菜煮糍粑先用清水将糍粑煮熟 , 然后加入白菜油菜苔、大葱等 , 加上食盐和一大勺猪油 , 菜煮糍粑清香鲜嫩;三是煎糍粑 , 用食盐或者糖煎炸 , 多用作干粮 , 作方便食品 。 每一种吃法都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 这就是纯正的家乡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