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渐失的年味与社会生活的演变

每逢春节 , 总有不少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 , 过年的气氛一年不如一年 。
何谓“年味”?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笔者理解的年味是人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才履行的一系列仪式及沉浸在仪式里的独特感受 。
年味的变化自然与春节期间仪式和人们对仪式感所产生的期待值的变化密切相关 。 仪式感的东西体现在过年的习俗上 , 而习俗是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 。
早期过年“总把新桃换旧符”为的是驱邪 , 随着人们对世界认知水平的提高 , 驱邪的需求显然不断在降低 , 现在多数地区怕是没有了这样的仪式 。
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也会对春节的仪式带来新的改变 。 在电视被城乡地区普及之后 , 除夕看春晚也曾被看作过年必有的仪式之一 。 而随手机而来的发拜年短信、微信拜年、微信抢红包也只是近些年新发展起来的习俗 。
而对春节仪式影响最大的还是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 。 传统的农业社会 , 春节期间 , 恰逢农闲季节 , 从腊月下旬开始几乎每天都有了固定的仪式 , 一直到农历的二月二 , 才意味着春节的完全结束 。 期间也有足够的人力来举办大型的社戏 , 既有演员的卖力表演 , 又有观众全情观赏 , 自然是热闹非凡 。 但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 , 城乡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 , 年轻的人口群体多数都涌往城市就业 , 造成了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 。 即便是春节回乡 , 有限的假期也不足以让农村的节日氛围重现往日的盛况 。
不同处境、不同时期的人对节日仪式的期待与感受也会大不相同 。 黄世仁年前考虑的是如何多纳个小妾 , 杨白劳考虑的却是如何能够躲过债务 。 正如眼下的某些地产巨头 , 前几年春节期间意气风发 , 筹划蓝图 , 这个春节却是灰头土脸 , 算计着如何还债续命 。
在物质馈乏的年代 , 小孩子眼里的年味无非是春节期间能够穿新衣、戴新帽、收红包、可以自由地放两天鞭炮以及春节期间借机多吃上几次肉带来的喜悦感 。 笔者中学期间平时穿着碎布条编织的草鞋 , 在别人充满嘲笑的目光里苟且度日 , 对春节最大的期盼便是穿上一双崭新的鞋子 。 现在社会发展了 , 人们买新衣新鞋 , 下馆子吃饭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 自然体会不到当年过年的那种喜悦 。
受制于通讯、交通条件的限制 , 过去人们一旦离家谋生 , 平时只能靠书信沟通 , 通个电话都成为一种奢望 , 一旦春节前夕出现风雪夜归人的场景 , 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可是满满有余 。 现如今 , 只要有空闲 , 天天可以视频通话 , 对春节见面的期许自然大大弱化 。
前些年 , 各种社会资讯尚不发达 , 人们往往利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 , 既分享多收了三五斗的喜悦 , 又共谋来年生活的计划 , 嘘寒问暖之余还可以上对国际国内大事下对家长里短沟通看法 。 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不绝于耳 , 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量都不断重复 , 春节期间的交流也大都是耳熟能详的旧闻 , 以至于现在的走亲访友也多是丢下礼品就走的一个形式 。
见字如面变成了想见即现 , 春节变成了司空见惯 , 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使得春节仪式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边际效应递减 , 从这种角度理解 , 年味的变淡就不奇怪了 。
【人们|渐失的年味与社会生活的演变】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 , 年味逐渐变淡 , 但每年春节仍如期而至 , 人们依然会顽固地保留一些像贴春联、全家一起吃年夜饭这样的传统习俗 , 以彰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 毕竟对普罗众生来说 , 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是一个朴素且正当的愿景 。

推荐阅读